第三章第二節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
教材分析
關于根適于吸水的特點的教學,可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植物通過根吸水,引起學生探索植物根吸水的具體部位的興趣。然后,通過實際觀察和估算,確定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最后,組織學生討論“大量的根毛對吸水有什么意義?”在這里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開始從生物圈的水循環的高度認識“大量根毛吸水”的意義。
關于水分的運輸途徑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觀察教師事先做好的實驗結果,引導學生討論“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是什么?”也可以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就水在植物體內運輸的途徑設計探究方案,并親自動手做一下,證實“植物莖內確實有專門運輸水的結構”。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觀察掛圖,模型、切片或計算機課件等,進一步了解植物(草本和木本)莖中運輸水、無機鹽和有機物的結構特點。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生能說出大量根毛對植物吸水的意義及水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初步了解其的結構和各部分的作用。
2.能力目標:能運用綠色植物吸水和運輸水分的結構特點知識,解釋生活和生產中與此相關的一些現象;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及推斷能力。
3.情感目標:
(1)根據大量根毛能夠吸收大量水分、以及通過學生之間合作學習,讓學生體驗團結就是力量,合作有利成功。
(2)通過對篩管在莖中的生長部位和功能的了解,培養學生愛護植物,保護環境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描述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解釋生活生產中的相關現象。
【教學難點】
從生物圈水循環的高度認識大量根毛吸水的意義。
教學準備
學生:搜集因缺水而引起變化的植物的圖片或實物;生物課外小組的同學參與教師準備的過程。教師:事先培養好的長出根毛的幼根:
將試管洗凈,在試管內管口附近放入棉花球。把剛剛萌發的小麥種子(2~3粒)放在棉花球上,上面在蓋上少量棉花。整個棉花球上要滴足清水,使它經常保持潮濕。三四天以后,小麥的幼根鉆出棉花球向下伸展,幼根的前端密布著根毛,肉眼可見,如果用放大鏡觀察則更清楚。
木質部已變紅的植物縱剖開的莖:實驗用的枝條要用木本植物的,而且要帶著葉的(當然,如果帶著白色的花則更好)把枝條插在紅色液體中,放在向陽溫暖的地方,由于葉進行蒸騰作用,紅色液體的上升會更快些。當看到葉脈微紅時,從瓶里取出枝條,用清水沖洗。課堂上教師可分發給學生兩人一段植物的縱剖開的莖,讓學生仔細觀察本質部中出現紅色的結構及其功能。這樣,學生對水分通過莖中的途徑理解會更加深刻、生動。
教學過程
學習內容 教師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 意圖、點評
整體感知第二節: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 引導學生猜想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師生共同確認。對本節內容進行整體感知。引導學生快速瀏覽本節課內容 學生四人一組,結合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進行猜想、歸納,學生迅速瀏覽課本,概括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考能力。
一、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1.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教師指導課外小組的學生發言,指導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確認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常識大膽猜想探究并認真觀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