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片的結構
詳細介紹: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能夠準確描述葉片的各部分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征。
能力目標
1、練習徒手切片;
2、通過觀察葉片的橫切面,使學生使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組織的動作技能達到熟練水平;
3、學會繪制葉片的表皮
4、通過“探究影響葉綠素形成的環境因素”的實驗,學習用實驗法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方法。
情感目標
1、通過學習葉片的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征,讓學生接受辨證唯物主義觀點與科學方法的教育;
2、通過討論“探究影響葉綠素形成的環境因素”的實驗設計,訓練學生科學的思維過程。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以及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葉具有執行這些生理功能的結構。這節課的關鍵就是要講清楚葉片的結構與功能的辨證關系,徒手切片的制作是本節課的難點。
教法建議
在教學過程中,從觀察到的現象入手,如:"葉片的顏色為什么大都呈現綠色?為什么葉片正面的綠色比背面深一些?"帶著問題去探究葉片的基本結構。宜采用講授與實驗觀察同步的教學模式,具體教學環節如下:(1)先用手撕開菠菜葉片,大致將其分成幾部分,然后通過練習徒手切片,用顯微鏡觀察葉片的橫切,從宏觀到微觀來認識葉片的基本結構,識別各部分的細胞結構特點,并思考有關問題。(2)對照葉的橫切永久制片,結合掛圖、模型討論葉片的結構有哪些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3)分小組討論、設計"探究影響葉綠素形成的環境因素"的實驗方案并在課下實施。這樣采用邊觀察、邊實驗、邊進行講授的方式,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并且使學生的觀察與思考緊密結合起來,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這一節關鍵是講清楚葉片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辨證統一關系:表皮細胞排列緊密,外壁有易透光不易透水的角質層,從而起到保護作用;表皮細胞無色透明,從而有利于光線透過;表皮上有氣孔和保衛細胞,從而使葉肉細胞與外界環境能進行氣體交換;葉肉細胞里含有許多葉綠體,因而使綠葉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葉脈支持著葉片,有利于葉片充分得到光照;葉脈里的輸導組織,是運輸光合作用原料和產物的通道。這些都說明了植物體的形態結構與其功能是相適應、相統一的,進而也就對學生進行了辨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教育。
對于《觀察葉片的結構》這一實驗來說,這是學生第一次將徒手切下的葉片的薄片制成臨時切片,并且進行觀察,難度很大。教學中,在闡明實驗的目的要求的前提下,要注意發揮教師在實驗課教學中的示范作用。對于實驗的操作步驟,要一步一步地講述操作要領,一步一步的進行示范,一步一步的組織學生進行操作,從而保證在預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學生能否通過自己制作的臨時切片來觀察清楚葉片的結構,關鍵之一是看徒手切片時所切的葉片薄不薄。首先,要讓學生明確顯微鏡下所要觀察的材料必須是薄而透明的,學生明白了道理,就會開動腦筋,想辦法切出薄而完整的葉片橫切。其次,要想切出薄而完整的切片,一定要掌握操作技術,如:兩個刀片如何放置,手捏刀片的位置和姿勢,切割的方向和速度等等,都要向學生一一講清楚。最后,在觀察臨時切片時,往往很難在同一個視野內觀察到葉片的各部分結構,這就需要輕輕移動切片,在不同的視野中進行尋找,并對照掛圖分辨葉片的幾部分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