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片的結構
實驗《探究影響葉綠素形成的環境因素》,可以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根據現象提出問題,分小組作出假設,并討論、設計實驗方案,由各組代表進行發言,大家一起討論實驗方案的可行性及需要注意的問題,使得實驗方案不斷完善,然后在課下分小組進行實驗,根據實驗結果檢驗設計方案,并總結成功的經驗及失敗的教訓。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而且鍛煉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并培養他們小組合作的精神。
--方案
重點:葉片的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難點:葉片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徒手切片的制作與觀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觀察葉片的結構
課前活動:請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校園、公園等處觀察10種以上植物的葉,觀察時請注意以下問題:1、觀察不同植物葉的組成部分,注意葉片上下表面的色澤差異。2、觀察不同植物葉在莖上的著生方式,注意相鄰兩葉片的排列關系,思考葉的排列特點與光合作用的關系。
引言:通過觀察不同植物的葉,我們已經知道在同一枝條上的許多葉片呈鑲嵌式排列這有利于接受陽光的照射。那么,大多數植物的葉片為什么是綠色的呢?為什么有些植物的葉片上表面呈深綠色,而下表面呈淺綠色呢?葉片的結構又有哪些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呢?(引出課題:第一節葉片的結構)
分發一些新鮮的菠菜葉片給學生,指出先粗略觀察研究葉片的結構。將葉片向上面對折,可以輕輕的從葉片的表面撕下一層透明的薄膜。將葉片向另一面對折,也可以從其表面撕下一層透明的薄膜。我們把這兩層透明的薄膜分別叫做葉片的上表皮和下表皮。夾在兩層表皮之間較厚的綠色部分,叫葉肉。在葉片表面我們可以看到縱橫交錯的脈絡,是葉脈。由此可見,葉片的結構可以分為三部分:表皮、葉肉和葉脈。那么,每一部分又是怎樣與光合作用相適應的呢?用顯微鏡觀察葉片的結構,將會得到問題的答案。
整片葉子放在顯微鏡下面行嗎?顯然不行。顯微鏡下所要觀察的材料必須是薄而透明的,我們今天要自己練習徒手切片,制成葉橫切的臨時切片,來觀察葉片的結構。
1、練習徒手切片,制作葉片橫切面的臨時切片
(1)選切葉片:選一片新鮮的菠菜葉片,平放在玻璃板上,用刀片切去葉片基部、葉片尖端以及葉片兩側的邊緣。留下部分為寬約0.5cm左右、中央帶有主脈的長方形小塊葉片。
(2)切取材料:用左手食指指尖壓住材料一端,右手捏緊并排的兩個刀片,從另一端沿和主葉脈垂直方向多次切割材料,每切一次刀片要沾水一次,以便將切下的葉片薄片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
(3)選材制片:用鑷子從水中選取最薄的葉片切片,放在潔凈的載玻片上,制成臨時切片。
2、觀察葉片的結構
用低倍顯微鏡觀察葉片的臨時切片,找出薄而比較完整的葉片部位,對照圖ⅲ―15觀察葉片的結構,區分出上表皮、下表皮、葉肉和葉脈,識別各個部分的細胞結構特征,并思考有關問題。(可印發給每位同學)
(1)葉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都有由一層細胞組成的表皮,表皮細胞的顏色和排列狀況如何?
(2)葉肉位于上下表皮之間,接近上表皮的葉肉細胞與接近下表皮的葉肉細胞在形狀、排列方式和內部綠色顆粒數目等方面有什么不同?能否解釋上課時提出的問題?想一想葉肉細胞內部的綠色顆粒結構與光合作用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