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有興趣參與課堂探究活動并愿與小組其它同學合作和交流,體驗探究的樂趣。
2、能夠對影響鼠婦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設,嘗試模仿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經歷實驗的過程并認真觀察和記錄。
3、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
4、能從自己的生活中舉出影響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從自己的生活中舉例說明生物和生物之間的關系。
6、能舉例說出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重點和難點:
重點:探究的一般過程,模仿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難點:模仿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教材分析: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選自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探索生命的奧秘》的第一章第二節,內容包含了本書的第一個探究實驗。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第一節有關周圍生物的知識后,以生活中常見的鼠婦為話題,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生活的影響,再介紹生物因素對生物生活的影響,讓學生從兩個方面理解環境對生物生活的影響,最后再自然的說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學生分析:
省會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觸過鼠婦,對這種生物了解不多。由于這是本書安排的第一個探究活動,七年級(初一)的學生對探究性學習又很少經歷,因此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對探究的每一個步驟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具有相當多的不確定因素,需要教師積極加以引導。
學習內容 學 生 活 動 教 師 活 動
一、創設情境,
學生提問。 四人一組,捕捉鼠婦(課前);
發言說明如何捕到鼠婦,提出問題。 帶領組長在室外觀察鼠婦,指出鼠婦即“西瓜蟲”、“潮蟲”。
對學生發言進行評價,對學生的問題有選擇的回答,留下有探究意義的問題。
二、逐步深入,體驗探究的過程 思考回答遺留下的問題,作出各自的假設;
在討論發言中設計出實驗方案;
四人一組實驗操作,觀察現象,記錄數據,分組匯報結果;
討論數據的處理方法;
處理數據;
匯報處理結果;
得出結論。 積極引導學生思考;
講述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引導提問,將個別學生未想到的實驗方案的細節講清楚,確保實驗的科學嚴謹性;
糾正錯誤做法,表揚表現好的實驗小組;
評價結果;
啟發學生利用好數學工具;
鼓勵結果不同的學生思考原因;
評價結論。
三、鞏固拓展,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 記錄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思考怎樣對待實驗動物。 恰當給出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提醒學生處理實驗動物。
四、生物因素對生物生活的影響 發言,舉出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生活的其它例子。 舉例說明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生活;
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生活經驗舉例子。
五、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發言,舉出生物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的例子。 安排學生自學閱讀課本相關的內容;
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課外知識舉例子。
設計思路:
課前準備:
教師:全班分組,4人一組分成若干組,帶領各組組長在室外觀察鼠婦,指出鼠婦即“西瓜蟲”、“潮蟲”。準備教具(大托盤、濕土、紙板、透光的塑料板等)
學生:以組為單位捕捉10只鼠婦,對半放入裝有濕土的兩個黑色瓶中。
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