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教學設計
(同學們思考了一會兒,有幾位同學急不可耐地舉起了手)
生:我不同意用四舍五入來處理!因為數學老師講過,應用題要按實際情況處理,這是實際問題,鼠婦超過半只才能算一只,所以應該是小數點后的數字大于0.5才進一位,并且只保留整數。
師:很好,每個小組計算一下自己的平均值,然后各組給大家匯報一下。
(各小組依次在黑板上的第二個表格中記錄數據)
師:看,用平均數表示大家的實驗結果就十分簡單明了。實際上,我們班有13個組,相當于做了12次重復實驗,我們知道,實驗重復的越多,就越容易減少誤差,得到的結果就越可靠。比如說我們扔一枚硬幣,落地時不是正面朝上就是反面朝上,扔一次的結果假如是正面朝上的話,我們并不能得出“扔硬幣落地正面會朝上”的結論,因為大家都知道,多扔幾次就可以得到硬幣正面朝上和正面朝下的結果是一樣多的。那么,我們怎么樣來處理這13組實驗數據呢?
生:將每一組的平均值加起來再求一次平均數。
師:很好,這位同學反應很快,說明他理解了處理重復實驗數據的方法,請大家算一下這個平均值。
(學生計算,匯報)
師:明亮處的平均值是2,陰暗處的平均值是8,這兩個平均值可以說明鼠婦喜歡陰暗的環境,從而可以得出結論,環境變明亮會影響鼠婦的生活。
【實驗數據的處理對于七年級(初一)的孩子來講是一個比較難掌握的內容,老師應合理的予以啟發,讓學生充分運用已經學過的數學知識來解決。教學實際情況證明,做到這一點不是很難,而且學生使用了其它學科的知識感覺很有成就感,無形之中讓學生明白了學科知識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補性,使他們努力學好其它學科。】
三、鞏固拓展,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
師:其實不僅是光,在我們完成剛才這個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已經想到鼠婦的生活也許還會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比如說土壤的潮濕程度以及溫度等等。請大家參照我們課堂上設計的這個探究性實驗的裝置和步驟,設計一個類似的探究實驗,看看鼠婦的生活是否受其它的因素的影響。由于時間的原因,同學們只能下課以后去試一試了。最后提醒大家一下,課后完成自己設計的另一個探究實驗后,鼠婦怎么處理呢?
生:放回到適合它們生存的自然環境中。
師:好,我們就要養成這種愛護實驗動物的好習慣。
四、從非生物因素的影響引申到生物因素的影響
師:同學們在剛開始上課的時候說過,人掀動石塊或移動花盤會使鼠婦爬走,影響鼠婦的生活,除了人之外,其它的生物當然也可能影響鼠婦的生活,這就是我們提到過的生物因素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實際上,自然界中這種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生活的例子很多,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講的就是螳螂對蟬生活的影響和黃雀對螳螂生活的影響,我們知道,這是一種捕食關系,大家還知道哪些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生活的例子嗎?
(學生發言舉例子)
五、從環境對生物的影響轉而講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師:大家舉的例子都不錯。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都會影響生物的生活,但是,生物只是被動地受環境的影響,它對環境就不會有一定的影響嗎?請同學們結合課本第10頁圖1-6“土培中的蚯蚓”閱讀相關文字,思考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