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學設計
黑龍江 馬萬茹
[單元目標概說]
本單元的主題為“人物風采”,所選文章涉及古今中外五位名人,《貝多芬傳》(節選)向我們介紹了悲苦中“謳歌快樂”的音樂大師貝多芬;《一面》記錄了一名普通工人與文學大師魯迅的一面之緣;《展示華夏文化魅力》介紹了為世界建筑史做出卓越貢獻的美籍華人貝聿銘;《趙普》一文篇幅短小,語言精練,介紹中國古代一位“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宰相趙普;“誦讀欣賞”選編了詩人柯巖的《周總理,你在哪里》,表達了億萬人民群眾在總理逝世一周年之際,對他的無比思念。本單元所選文章,感人肺腑,蕩氣回腸,頗具藝術感染力。
五篇記錄優秀人物的文章,立足于表現人物的風采,以獨特的視角揭示了杰出人物的思想、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學習時多誦讀,讀出感情,有些精彩的片斷要能熟讀成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多體會平易的敘述中蘊含著的深刻內涵。走近這些人物,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和品格。另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生動、形象、細膩的語言,學習個性化的人物描寫手法。
本單元的寫作訓練是“觀察人物特點,寫出人物個性”,與閱讀教學的內容恰好吻合。建議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融會貫通,有機結合。閱讀為寫作做必要的準備,寫作進一步提升閱讀水平。“口語交際”的內容為“做一回小記者”。建議此次活動打通課內外界限,可以在校內進行,還可以走出課堂,選擇最佳采訪對象,明確采訪主題。
貝多芬傳(節選)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本文是一篇翻譯作品,大多數學生對文中人物貝多芬了解不多,給理解課文帶來一定的難度。建議引導學生反復閱讀,仔細揣摩感悟文中深刻的思想內容,較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采用自主、合作學習的方式,激發學習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提高文學欣賞水平;讓語文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一、導語 設計:
1.從課下搜集的有關貝多芬的資料人手,導入 課文。
2.播放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或《英雄》或《命運》的選段,師生交流感受后引入課文。
3.網上搜集維也納音樂會上演粼第九交響曲》的盛況,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畫外音:古之成大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韌不拔之志。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斗。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貝多芬在“悲苦”中制造的快樂的人生。
二,、教師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全文,感知內容,理解課文大意。
“吟哦諷誦而后得之”是讀書的一種基本方法,“吟哦諷誦”就是要放聲讀,讀得準確、流暢,沉浸其中,讀出文章的味道來,品味出作品的妙處。要求能讀中悟,悟后讀,把感悟、理解、欣賞統一起來。
1.借助工具書準確、流利、有感情地瀆全文,師生共同交流讀后的感受,并提出問題。
2.師生共同帶著問題,再讀課文(可采用范讀的形式),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情感,感受文中強烈的抒情色彩——歌頌貝多芬為追求崇高理想與命運抗爭的氣概及其高尚的道德情懷。
思考:
3.師生討論、解疑。
三、師生共同研讀精彩段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讀5、7兩段明確:
這兩段文字分別寫《第九交響曲》主題的深刻,樂曲表現形式的豐富以及這部巨作的巨大的影響力及感染力。作者的筆法細膩而傳神,敘述、抒情、描寫及議論渾然一體,層次清晰,氣勢磅礴。引導學生在獨立品讀、思考的基礎上,與同學合作,挖掘這兩段文字的深刻含義和精妙的表現手法的運用,可逐字逐句地賞讀、感悟。
四、再讀全文,第二次播放《第九交響曲》,休會交響曲中蘊含的作者追求歡樂的情感,并感受貝多芬的偉大人格及與命運的不屈抗爭。
[教學設計B]
采用比較閱讀法與音樂欣賞法相結合。
創意說明:通過對兩篇同寫貝多芬文章的品讀,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加深對這位音樂巨人的偉大人格的認識與了解,對提升學生的精神品質、陶冶性情都有益處。另外還可以通過音樂欣賞更直觀地體會偉人的情感,更全面地了解作品。
1.導語 可同上。
2.認真品讀兩文,說說兩篇文章寫作的側重點有什么不同,體會兩文中作者蘊含的情感。
3.學習兩文調動各感官描寫音樂的方法,聽一段樂曲,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寫一篇小文章。字數可不限。
4.推薦比較閱讀篇目:羅曼·羅蘭的《不朽的貝多芬》。
不朽的貝多芬
他在大風雨中,大風雪中,一聲響雷中,咽了最后一口氣。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闔上了眼睛。(1927年3月26日)
親愛的貝多芬!多少人已頌贊過他藝術上的偉大。但他遠不止是音樂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藝術的最英勇的力。對于一般受苦而奮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當我們對著世界的劫難感到憂傷時,他會到我們身旁來,好似坐在一個穿著喪服的母親旁邊,一言不發,在琴上唱著他隱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當我們對德與善的庸俗斗爭到疲憊的辰光,到此意志與信仰的海洋中浸潤一下,將獲得無可言喻的裨益。他分贈我們的是一股勇氣,一種奮斗的歡樂,一種感到與神同在的醉意。仿佛在他和大自然不息地溝通之下,他竟感染了自然底深邃的力。葛里巴扎對貝多芬是欽佩之中含有懼意的,在提及他時說:“他所到達的那種境界,藝術竟和獷野與古怪的原子混合為一。”舒芒提到《第五交響樂》時也說:“盡管
你時常聽到它,它對你始終有一股不變的威力,有如自然界的現象,雖然時時發生,總教人充滿著恐懼與驚異。”他的密友興特勒說:他抓住了自然的精神。——這是不錯的: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一種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戰之下,便產生了荷馬史詩般的壯觀。
他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個明凈如水的早晨,僅僅有幾陣懶懶的微風,,但在靜止的空氣中,已經有隱隱的威脅,沉重的預感。然后,突然之間巨大的陰影卷過,悲壯的雷吼,充滿著聲響的、可怖的靜默,一陣復一陣的狂風,《英雄交響樂》與《第五交響樂》。然而白日的清純之氣尚未受到損害。歡樂依然是歡樂,悲哀永遠保存著—縷希望。但自1810年后,心靈的均衡喪失了。目光變得異樣。最清楚的思想,也看來似水汽一般在升華: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它們的又凄涼又古怪的騷動,罩住了心;往往樂思在薄霧之中浮沉了一二次以后,完全消失了,淹沒了,直到曲終才在一陣狂飆中重新出現。即是快樂本身也蒙上苦澀與獷野的性質。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著一種熱病,一種毒素。黃昏來臨,雷雨也隨著醞釀。然后是學生的云,飽蓄著閃電,給黑夜染成烏黑,夾帶著大風雨,那是《第九交響樂》的開始。——突然,當風狂雨驟之際,黑暗裂了縫,夜在天空給趕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還給了我們。
什么勝利可和這場勝利相比?波那帕脫的哪一場戰爭,奧斯丹列茲哪一天的陽光,曾經達到這種超人的努力的光榮?曾經獲得這種心靈從未獲得的凱旋?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
說明的——都是可以總結他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的:“用痛苦換來的歡樂。”
[教學設計C] 專題討論法
創意說明:此設計意在培養學生以教材為立足點,利用廣闊的語文資源,加深對作品主旨的認識,形成自己的觀點,更有利于語文水平的提高,也是對學生搜集處理利用信息資源的—次鍛煉。
1.導語 設計:
貝多芬1824年在音樂之都的首演盛況已經過去近兩百年了,但是《第九交響曲》卻已成為經久不衰的經典。在這兩百年中,幾乎所有的音樂家、作曲家都被這部宏偉的作品所傾倒;更有尢數的聽眾被這部作品帶來的占樂哲理及非凡的音樂氣度所感染!因為這部作品,貝多芬成了神—樣的人物,《歡樂頌》成為人類歷史K河中永遠不滅的自由和平之明燈。
2.師生共同展示搜集到的有關貝多芬的資料(包括音像資料),談休會,交流感受。
3.認真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貝多芬的品格。
4.梳理自己對音樂大師的認識,提煉觀點,以“走近世界音樂大師貝多芬”為題,寫一篇講演稿。課上匯報表演。
5.以貝多芬為主題,編輯一份手抄報,班內展覽。
[資料整合平臺]
音樂家對貝多芬及其作品的贊美。
“我從來沒有像對這首交響曲那樣入了迷。”——舒曼
“貝多芬最偉大的創造是什么?不就是《第九交響曲》嗎?這是一幅世界歷史的圖畫。”——斯塔索夫
“貝多芬完成了這部作品,就可以死而尤憾。”——柏遼茲
“《第九交響曲》是貝多芬登峰造極的作品,我已經形成了這樣一種信念:貝多芬之后在交響樂領域是不可能有任何什么新的和重要的作為了。”——瓦格納
一 面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本課內容比較淺顯、直白,字里行間流露出對文學巨人的仰慕和欽佩之情,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仔細地閱讀,用圈點勾畫的方法,領會描寫人物時不同距離的觀察角度的寫法。《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仁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對于比較容易理解的文章,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
一、導語 設計:
1.1935年,中國文壇上一顆巨星殞落了,山河動容,舉國悲慟,在悼念魯迅逝世—周年的日子里,一位電車工人回憶了四年前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緣,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的真摯而又深厚的感情。今天,我們帶著緬懷的心情走近魯迅的世界,感受他的偉大人格魅力。
2.從學生學過的小說《社戲》入手,導入 課文。
二、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文,發現問題。尋求解決。并用圈點勾畫的方法,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1.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了解大意。
2.啟發學生在深入閱讀思考的基礎上,了解文章標題“一面”的作用,揣摩文章的思路。
三、重點研讀“我”與魯迅先生見面的部分,明確作者是如何通過外貌、語言、動作和神態來刻畫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性格的。準確找出人物描寫的句子,體會作者以刻畫魯迅的外貌為重點,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
明確:對魯迅的外貌描寫,由遠及近,由粗到細,由整體到部分,人物形象隨著我的觀察和感受,逐漸豐滿、清晰起來。(學習時重點引導,把閱讀欣賞與寫作訓練結合起來進行。)
四、注意重點詞語、句子的揣摩和把握,體會詞語強烈的感情色彩,用批注法,在一些關鍵處作提示教學時,宜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例如:我費力地從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塊帶著體溫的銀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陣酸,像要哭出來。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書塞進帆布袋,背起便走出書店的門。
體會加點字既寫出了作者為魯迅的崇高品質和自我犧牲精神所感動,也表達出作者對魯迅由衷的感謝和崇敬之情。
此環節可結合課后“探究練習二”進行。
[教學設計B]
可采用比較閱讀法。
創意說明:本文內容容易理解,情節比較生動,教學中不作過多的分析,以誦讀、感悟為主。由于寫魯迅的作品相對較多,可課外廣泛搜集,利用網絡資源豐富自己的閱讀,可與本文做比較欣賞,同學間還可相互交流閱讀材料,采用探究學習的方法,培養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導語 設計可同上。
二、反復誦讀全文,體會作品寫人的特點及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深情。(此環節可采用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法。)
三、比較閱讀。
例文一:
這年(1932年)初夏的二天……北四川路上雖然還到處殘留著”一.二八”的痕跡,但是來往的行人卻已經并不寥落,電車的三等車廂里擠得滿滿的,幾乎連站的地方都沒有了,車停在老靶子路的時候,夾在一群人當中,擠上一個矮矮的老頭子來,褪色了的灰布長衫裹著瘦小的身子,蓬亂的短發里夾帶著不少的白絲,腮很削,顴骨顯得有點高聳,一橫濃密的黑須遮住暗紅的上唇。他擠進了三等車廂,就屹然批站古在人群當中,雖然矮小,卻顯得倔強;明銳的眼光時時掃視在同車的人們的身上,時時又定定地瞪視著遠方。
這平凡又異樣的形象姿態,總好像在什么地方見過似的,而且很熟悉;但是究竟是誰呢?
直到我下了電車,走進內山書店雜志部,才猛然想起:“這是魯迅先生廠
例文二:見“資料整合平臺”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
明確:三段寫魯迅的文字,側重各有不同。
《一面》通過魯迅“瘦”的外貌,逐層深入地揭示魯迅的戰斗精神。
例文一把魯迅先生的外貌描寫與對魯迅的。人物評價放在一起。寫出了先生的“屹然”“倔強”“明銳”“平凡而又異樣”。
例文二通過日常瑣事來反映魯迅性格。字里行間透出作者對魯迅的仰慕與崇拜之情。比較三則短文,引導學生從讀人手,比較分析,感悟。培養學生自行領悟作品的能力。
[教學設計C) 專題討論法
創意說明:通過搜集、閱讀與魯迅有關的資料,對魯迅有了—個較全面的認識,把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以文章的形式呈現出來。做一期題為“我心目中的魯迅”的專題課。這一設計適合閱讀水平及寫作水平較高的班級。通過自主合作學習的方式,激發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在公眾場合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這也是《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
一、導語 設計。
通過對魯迅作品的品讀,你對魯迅有了較為清晰的了解,現在,亮出你的觀點,再次感受魯迅。
二、抽簽展示自己的觀點(教師提出要求:每人3分鐘之內,有層次有條理地表達,力求準確傳達自己的感受和觀點,詳略得當,重點突出,自然流暢地說話,吐字清晰,聲音洪亮)。
三、選出五名學生為表現最佳獎。評選以步驟二的要求為準。
[資料整合平臺]
(1)推薦魯迅的作品:
《藥》《阿Q正傳》《狂人日記》《南腔北調集》《二心集》《墳》《朝花夕拾》《故事新編》等。
(2)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
回憶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的笑聲是明朗的,是從心里的歡喜。若有人說了什么可笑的話,魯迅先生笑得連煙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來。
魯迅先生走路很輕捷,尤其使人記得清楚的,是他剛抓起帽子來往頭上一扣,同時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顧一切地走去。
青年人寫信,寫得太草率,魯迅先生是深惡痛絕之的。
“字不一定要寫得好,但必須得使人一石了就認識,青年人現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趕快胡亂寫完了事,別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這費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這費的工夫不是他的。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還是展讀著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來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濟時,便戴起眼鏡來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時光。
魯迅先生吃的是清茶,其余不吃別的飲料。咖啡、可可、牛奶、汽水之類,家里都不預備。魯迅先生是陪客人到夜深,必同客人一道吃些點心,那餅干就是從鋪子里買來的,裝在餅干盒子里,到夜深許先生拿著碟子取出來,擺在魯迅先生的書桌上,吃完了,許先生打開立柜再取一碟,還有向日葵子差不多每來客人必不可少。魯迅先生一邊抽著煙,一邊剝著瓜子吃,吃完了一碟,魯迅先生必請許先生再拿一碟來。
魯迅先生備有兩種紙煙,一種價錢貴的,一種便宜的,便宜的是綠聽子的,我不認識那是什么牌子,只記得煙頭上帶著黃紙的嘴,每五十支的價錢大概是四角到五角,是魯迅先生自己平日用的。另一種是白聽子的,是前門煙,用來招待客人的,白煙聽放在魯迅先生書桌的抽屜里。
來客人魯迅先生下樓,把它帶到樓下去,客人走了,又帶回樓上照樣放在抽屜里。而綠聽子的永遠放在書桌上,是魯迅先生隨時吸著的。
客人一走,已經是下半夜了,本來已經是睡覺的時候了,可是魯迅先生正要開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稍闔—闔眼睛,燃起—支煙來,躺在床邊上,這一支煙還沒有吸完,許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邊睡著了(許先生為什么睡得這樣快?因為第二天早晨六七點鐘就要來管理家務)。
海嬰這時也在三樓和保姆一道睡著了。
全樓都寂靜下去,窗外也是一點聲音沒有了,魯迅先生站起來,坐在書桌邊,在那綠色的臺燈下開始寫文章了。
許先生說雞鳴的時候,魯迅先生還是坐著,街上的汽車嘟嘟地叫起來了,魯迅先生還是坐著。有時許先生醒了,看著玻璃窗白薩薩的了,燈光也不顯得怎樣亮了,魯迅先生的背影個像夜里那樣黑大。魯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舊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來了,魯迅先生才睡下。海嬰從三樓下來了,背著書包,保姆送他到學校去,經過魯迅先生的門前,保姆總是吩咐他說:
“輕一點走,輕一點走。”
魯迅先生剛一睡下,太陽就高起來了,太陽照著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著魯迅先生花園的夾竹桃,明亮亮的。
魯迅先生的書桌整整齊齊的,寫好的文章壓在書下邊,毛筆在燒瓷的小龜背上站著。
一雙拖鞋停在床下,魯迅先生在枕頭上邊睡著了。
展示華夏文化魅力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本課的訓練要點定為:(一)速讀練習,把握文章主要內容;(二)復述訓練,抓住文章的主要事件,分別按課文安排的順序或按事情發生的先后順序進行復述。惦文課程標準》提出速讀的要求,每分鐘不少于500字。閱讀較長篇幅的文章,尤其是內容淺易的記敘文,可從訓練默讀入手,提高閱讀速度。養成較好的閱讀習慣。另外,《課標》對不同年段的學生把握閱讀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也有一定的要求。復述訓練則重在考查學生能否準確地把握閱讀材料中的主要內容,提高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導語 設計。
1.網上搜集貝聿銘在世界各地設計的優秀的建筑作品的圖片,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然后,師生共同以尊敬的心情,走近世界建筑大師,了解他不平凡的一生。
2.在北京長安街,有一座雄偉的建筑引來了無數人的目光,它顯示出的驚人氣勢和高貴氣質令世人瞠口不已,這建筑便是出自貝聿銘之手的中國銀行總部大廈。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建筑大師在設計方面還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3.在世界建筑歷史的長廊中,—個中國人的名字被抒寫在了頂級大師的行列中,他就是美籍華人貝聿銘。1985年,他被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和國家文學藝術學院聯合膺選為研究院院士。曾獲美國總統授予的“自由勛章”及美國“國家藝術獎”,法國總統授予的“光榮勛章”、美國總統頒發的“全美十佳公民獎”……這樣一位集無數榮譽于一身的藝術大師,卻有著一顆深深的愛國之心。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領略他的偉大人格。(三個導語 的設計側重點不同:第一個是從感官的刺激入手,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第二個和第三個導語 都是以先“聲”奪人的方法,引發學生對文中人物的興趣,從而更好地學習本文。)
二、速讀全文,歸納出各小標題的主要內容。
做快速閱讀的指導,即:不指讀,不出聲,不回視,眼光沿書的中軸線左右移動,視幅要寬……
三、速讀全文后,復述每個小標題的主要內容,提出復述課文的要求。可以大膽地剪裁,復述不是概括大意,也不是背誦課文,是把原有的材料取舍后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表述出來。這也是對學生重新組織構建語言模式、處理閱讀信息能力的一次鍛煉。
四、體會記敘、描寫、議論、說明等表達方式在文中的綜合運用。
五、課文的標題是“展示華夏文化的魅力”,如果只看標題會以為寫的是有關中國文化方面的內容。但課文記敘的卻是世界頂級建筑大師美藉華人貝聿銘的事跡。這就給讀者留下廠思考的空間,明明是寫貝聿銘和他設計的建筑物,為什么說“展示華夏文化魅力”呢?此問題設計意在引導學生探究貝聿銘的思想根源——愛國。
[教學設計B]
采用比較閱讀法
創意說明:本文篇幅雖長,但敘述事跡平白如話,容易理解,建議使用比較閱讀,進一步體會寫法上的特點(如:記敘、議論、描寫、說明相結合的寫法),學習人物的優秀品質。
比較步驟:①出示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麗》一文。②認真讀兩篇文章,找出兩文寫人敘事的異同點,字斟句酌體會兩文不同的寫作風格。
[教學設計C]
擴展聯想閱讀法
創意說明:本單元前面三篇文章分別介紹了中外名人三人,了解了他們在不同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及他們的偉大人格,課下可以借助網絡或其他渠道閱讀記錄名人事跡的文章,增加閱讀量,擴大自己的閱讀范圍,以期受到更多的教育熏陶和感染。這也是新課程理念下,語文教學尤其強調和提倡的。
在認真研習課文的基礎上,運用所學知識,開展更廣闊的閱讀。教師推薦閱讀篇目,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愛好及興趣自行選擇閱讀內容。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該給學生的課外閱讀以必要的指導,不可放任自流,走馬觀花,又不可約束過多,畏首畏尾,導致收獲甚微。如:做摘抄,寫札記,寫讀后感想等。
[資料整合平臺]
1.推薦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麗》。
2.推薦閱讀書目:《地質之光》《名人傳記》《拿破侖傳》《名人傳》或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
趙 普
[教學設計ABC]
創意說明:本文選自《宋史》,是一篇文筆凝練、較易理解的文言文,建議學生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借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全文大意,領會文章的主旨,在了解名人事跡的過程中受到人格的熏陶,促進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這也是《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簡易文言文的要求。
—、導語 設計:由宋代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引入課文。
二、指導學生誦讀全文,借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讀懂課文,用發現問題法進一步探究,挖掘文章的深層內涵。體會趙普這位—代名相的品格。
三、推敲文中詞語的使用,體會字里行間流露的情感。說說趙普的性格。如“不釋卷”“閹戶啟篋取書”“竟日”“復奏”“又以其人奏”“普顏色不變”“復奏如初”等言辭懇切的語句,揣摩趙普的“勤學善思”“以天下事為己任”的品格。另外可以通過字斟句酌,感受史實類作品準確、精練的語言。
四、可與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做比較閱讀。
[資料整合平臺]
趙普簡介
趙普(922—992年),北宋大臣。字則平。祖為幽州薊(今北京西南)人,遷鎮州(治今河北正定),再遷洛陽。后周時為趙匡胤的幕僚,任掌書記,策劃陳橋兵變,幫助趙匡胤奪取政權。宋初任樞密使,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起任宰相。太祖采納其建議,選拔各地精兵充禁軍,削弱地方武力;實行更戍法,經常變換軍隊防地,使兵將分離等。太宗時又兩次為相,淳化三年(992年)因病辭職,封魏國公。他少時為吏,讀書不多,相傳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誦讀欣賞
教學建議:
1,本文是一首現代抒情詩,內容淺顯,但感情熾熱濃烈,語言瑯瑯上口,極富感染力,引導學生采用誦讀的方法,自主合作學習本文。教師引導、點撥,要求學生注意朗讀技巧,更好地體會作品中深深的思念之情。讀是基礎,賞是感情的提升,讀讀賞賞,賞讀結合,既不能只讀不賞,義不能只賞不讀。爭取當堂熟讀成誦。
2.課下可以繼續搜集緬懷總理的詩作。進一步把課內知識延伸到課外,增加積累,擴大閱讀,提高自己的讀賞能力。
3.如果課堂欣賞的氣氛比較濃烈,可以布置課下形成一篇鑒賞性的文字,積累自己的感悟。
4.可在課前導入 上下些功夫,便于學生更快更好地進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
例如:A.用多媒體展示當年“十里長街送總理”的記錄片,把學生帶人對總理的緬懷之中。
B.1976年1月8日,對于全中國人民來說,是個刻骨銘心的日子,億萬人民無限愛戴的周恩來總理離我們而去。聯合國破例地為他降了半旗,這是其成立以來,從來沒有過的,周總理的偉大人格為世界人民所仰慕。今天我們帶著一顆緬懷之心來欣賞一篇紀念他的文章《周總理,你在哪里》。
口語交際
[中心]做一回小記者
[情境]圍繞社會、學校、家庭的熱點問題,自選題目。
例如:①初中生學習負擔過重的問題;②娛樂活動與學習的關系;③中國載人飛船成功發射給你的啟示;④你認為最好的老師應是什么樣的;⑤青年學生心目中的偶像;⑥如何增強中學生的抗挫能力;⑦你心目中的家長形象。此設計是針對“課標”提出的“關心學校、本地區和國內外人事”,就共同關心的熱點問題,搜集資料,調查訪問,相互合作,解決問題。
[實踐]
1.確定采訪主題(這里指的是為什么進行采訪)
2.確定采訪對象(根據主題來確定采訪對象)
3.確定采訪內容(采訪時要提出的問題)
4.態度要認真、誠懇、謙虛,尊重對方,相信對方。讓被采訪人做到暢所欲言。
5.作好采訪記錄(采訪記錄是寫采訪報告的依據)。
寫 作
[中心]
觀察人物特點,寫出人物個性。
[方法]
一、細致觀察,抓住人物的特點,寫出人物的個性。
人物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外貌、語言、動作和神態上,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具有別于其他人的地方。著力地渲染與刻畫,便會塑造出一位頗具個性的人物。
二、確定觀察的角度,按一定順序描寫。
觀察人物時,要確定好觀察的位置與角度,可從不同的角度由遠及近、由粗到細、由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進行描寫,逐層深入地揭示人物的外貌特征,進而寫出人物的個性。
三、通過一兩個具體事例寫出人物的特點。
通過記敘具體事例表現人物的特點,是寫人的基本方法。人物的思想境界和優良品質,往往要通過一些具體事例反映出來。記敘的事例愈具體生動,就愈能突出表現人物的個性特點。①以事寫人,要精心選擇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②以事寫入,要力求把事例寫得生動形象,清楚而又具體。
[題目]
我記憶中的一個 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