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讀碑》教案及練習
【教學導引】 1. 目標點擊: (1)了解中國革命的艱難曲折和人民英雄的豐功偉績,激發愛國熱情。 (2)畫出文中表示地點變換和時間變換的詞句,理清介紹紀念碑的順序。 (3)體味飽含感情的語句,賞析文章中介紹內容與表達情感的寫作方法。 2. 學法指導: (1)查閱相關資料,輔助解讀課文。 (2)自主閱讀課文,勾畫出表示時間和方位的詞句,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3)積累知識,學做讀書卡片。 3. 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 周定舫,1931年生,浙江省海淀縣人。1953年8月畢業于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后來分配到新華社北京分社擔任記者。現為北京新聞學會會員。 (2)背景資料 在我國舉行開國大典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于1949年9月30日決定:為了紀念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當天下午6時,毛主席率領全體政協代表在天安門前廣場上舉行了建立紀念碑的奠基典禮。隨后,以毛主席為首的政協各單位首席代表一一執锨,奠下紀念碑的基石。 當時,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向全國各建筑設計單位、大專院校建筑系,發出征選紀念碑各種形式的設計方案和設計修改方案。經全國廣泛討論,最后確定了現在的碑型圖樣,人民英雄紀念碑于1952年8月正式動工興建。 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由北京市市長彭真任主任委員、鄭振鐸、梁思成任副主任委員。委員會下設工程處,分設計、施工、采石、美術工作等7個組,進行工作,此外,專設一個委員會,在中國科學院現代史研究所所長范文瀾的領導下,研究浮雕畫片所需的史料題材。 紀念碑于1958年4月22日建成,前后長達5年零8個月,可見時間之長工程之浩大:紀念碑用17000塊花崗石和漢白玉砌成,可見用料之多石料之優良;本文發表于紀念碑落成的第二天,可見人們對人民英雄的緬懷和崇仰。作者對紀念碑的介紹內涵豐富,情感深厚,既介紹了紀念碑建筑上的特征,更突出了紀念碑的紀念意義。 (3)題目解說: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毛主席于1955年6月9日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寫的題詞,用它作這篇文章的題目,不僅濃縮了全文的主旨,更表達了全國人民對人民英雄的崇敬之情。 【教學過程】(一)閱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 字音認讀。 2. 字形辨識。 3. 詞語補注。 奠基禮:建筑物奠定基礎的時候舉行的儀式。 浮雕:雕塑的一種,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形象。 鎦金:一種鍍金法。用這種方法鍍金,可以經久不褪色。 天塹:天然形成的隔斷交通的大溝,多指長江,形容它的險要。塹,壕溝。 挺拔:直立而高聳。 敬仰:敬重、仰慕。 踐踏:踩,比喻摧殘。 (二)課文內容講解 本文發表于1958年4月23日,即人民英雄紀念碑落成后的第二天,當時紀念碑還沒有揭幕。人民英雄紀念碑不同于一般的建筑物,它是中國革命歷史一百多年的見證,是無數革命先烈生命的象征,更是廣大人民對死難烈士的緬懷和崇仰的寄托,所以,作者第一次用文字的形式,把它介紹給廣大的讀者。 作者在介紹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時候,采用了總分結構。先介紹了紀念碑的所處方位和遠景,然后介紹了紀念碑的興建、奠基、動工時間及工程規模,這種插敘方式的運用,為下文的精雕細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分寫時,作者采取了自下而上的順序,介紹紀念碑的各個部分:由臺階到第二層平臺,再對欄桿、碑身正背兩面,碑身東西兩側上部和碑頂進行逐一介紹。這樣巧妙的安排,突出了重點——對碑身題詞和碑文的介紹,讓其他部分恰當地對主體部分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 而瞻仰大碑座四周的浮雕則是重點介紹,作者首先總寫浮雕的尺寸、質地、人物形態,其次按歷史順序,逐一介紹每一幅浮雕的主題。作者介紹浮雕時,采用了先交代浮雕的主題后總結浮雕表現的內容,再由主到次描繪畫面的具體內容,最后點明事件的歷史意義。這樣既突出了畫面的主題,又顯得層次分明。 因此,作者對紀念碑的介紹,內涵豐富、情感深濃,既介紹了它建筑上的特征,更突出了它的紀念意義,表達了對先烈們豐功偉績和犧牲精神的崇敬和緬懷。 附:結構圖象 (三)寫法探究 本文作為一篇新聞特寫,注重了新聞的特色:及時、準確地報道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現場,局部和可視性的情況,再現了一幅幅動人的歷史畫卷,表達了對先烈們豐功偉績的崇敬和緬懷,這種情感通過文字的再現滲透在文章里。 運用數字。無論是紀念碑動工、修建、揭幕的時間,還是紀念碑的高度,碑心石的重量、高度,以及浮雕的數目、長度、高度、耐久性的年限,都深刻地展示了紀念碑的雄偉、壯觀與莊嚴,提示了人們對人民英雄的崇敬之情。 引用文字。文章三次描寫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金色大字。第一次引用烘托了紀念碑的莊嚴肅穆,第二次烘托了它的雄偉壯觀,結尾是第三次引用,寄托了作者對先烈的緬懷之情。文章中這樣多次出現引用,突出了主題,也升華了作者的情感。除此之外,文章將碑文全部引入,不僅是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注釋,更是作者借此對先烈的緬懷。 描繪圖畫。作者讓固定不動的十幅浮雕,乘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時間的隧道,還原成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和故事,讓人民英雄英勇無畏的偉大形象屹立在人們心中。 如描繪“銷毀鴉片煙”,憤怒的群眾把一箱箱毒害中國人民的雅片運到海邊,傾倒在放有石灰的窖坑里銷毀,人群后面有炮臺和許多只待發的戰船,準備隨時還擊英帝國主義的挑釁,表現了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決定,同時更表現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再如“武昌起義”的莊嚴畫面,被摧毀了的湖廣總督門前的大炮,被打斷了的總督府的牌子,被撕碎了的清朝的龍旗,都昭示著一個腐朽王朝的土崩瓦解;而總督府內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又分明象征了革命形勢的如火如荼。 (四)難點講解 本文在介紹人民英雄紀念碑時,是如何將時間和空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表達對人民英雄的敬仰之情的? 文章在行文上以自己瞻仰紀念碑的過程為軸線,以回顧中國革命的史跡為經線,以紀念碑的空間順序為緯線,立體地呈現了紀念碑的建筑形式、承載內容和歷史分量,使得文章既簡練清晰又厚重深沉。作者既是一個滿懷崇敬之情的瞻仰者,又是一個高明的導游,同時還是一個歷史的敘述者。 作為一個普通的瞻仰者,作者詳細記錄了自己瞻仰紀念碑的全過程,包括心理狀態(“萬分崇敬”),瞻仰的行動(“越過廣場”,“踏著石道”,“徐徐走到紀念碑臺階前”),心理感覺(“它像頂天立地的巨人一樣”;漢白玉欄桿……美觀樸素,潔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顯得更加莊嚴、雄偉。)以及自己的思考(我想:人們從這里可以了解到中國革命所經歷的艱苦道路……)。這些真實過程的實錄,讓熱切盼望一睹紀念碑威儀的人們如同身臨其境,產生強烈的思想和感情的共鳴。 作為一個文明的導游,作者借介紹方位的詞語,清晰地介紹紀念碑的結構。作者一方面運用介紹方位的動詞,讓讀者熟悉紀念碑的位置和底層結構(如越過廣場,踏著石道,踏上石階,到了第二層平臺)。另一方面,作者以碑身為基點,運用方位名詞準確地介紹各部分的位置關系(如“碑身四周”,“碑身東西兩側的上部”,“碑頂”)。這樣,紀念碑就立體而清晰地屹立在讀者的頭腦中。 作為一個革命史跡的講解員,作者讓一幅幅凝固的雕刻化為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將人民英雄的愛國情懷、革命意志和犧牲精神與紀念碑的巍峨、宏偉、莊嚴融為一體,突出了文章的主題。 (五)課后習題答案 第一題:我從東長安街向天安門廣場走去,未進入廣場就望見紀念碑。它像頂天立地的巨人一樣矗立在廣場南部。我越過了廣場,徐徐走到紀念碑臺階前。碑身四周圍繞著雙層漢白玉欄桿……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塊60噸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有毛主席題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鎦金大字。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鎦金字整齊地排列著,這是毛主席親手起草,周總理親筆書寫的碑文。碑身東西兩側上部,刻著紅星,松柏和旗幟。小碑座的四周,雕刻著牡丹、荷花、菊花。碑頂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廡殿頂。 第二題:課文中飽含感情的語句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一次烘托了紀念碑的莊嚴肅穆;第二次烘托了紀念碑的雄偉壯觀;第三次寄托了作者對先烈的緬懷之情。 第三題:修建人民英雄紀念碑,是為了紀念1840年以來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犧牲的人民英雄;緬懷他們的豐功偉績,從而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加倍珍惜,并創造新的業績。 第四題: 第12課 讀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