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案例:作文活動課《黃河,母親河》
活動地點:計算機教室
活動方法:在計算機老師的協作下,指導學生上網查找有關素材,并制作課件。
活動形式:
1 、共分六組,即黃河的歷史知識、地理知識、成語及諺語、斷流及水污染知識、治黃方法、水文圖片等;各小組分工協作,根據主題上網查找、收集材料。準備工作完成后,由組長整理、篩選出有關競賽題目,在計算機老師的幫助下制作成課件,舉辦知識競賽,進行網上答題。(競賽內容略)
(設計意圖:利用現有網絡資源,讓學生主動參與,進行小組協作性學習,經過合作交流、切塊拼接,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完成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
2、 每小組設計一幅公益廣告畫,發揮自己特長,構思、設計、創作有關黃河的標語、電腦繪畫,共同創作,并在網上傳遞、交流,由小組代表闡釋畫意。
評選結果,以下兩組設計獲得了一致好評:
1、 黃水滔天,濁浪滾滾中,祖國地圖上滿目瘡痍:一棵棵殘樹在洪水中隨波逐流,一根根樹樁無奈哭泣。畫面中,一座小樓在大浪沖擊中岌岌可危,小樓上的人哭叫著拋出了殘缺的斧頭。
標語:我“愛”黃河母親,砍光了“絆腳石”,永遠在她“懷抱”中!
點評:畫面布局合理,含義一目了然,色彩鮮明,令人有觸目驚心之感。標語言簡意賅,頗具諷刺意味。
2 、標題一:曾經┄┄
一條碧藍的河流蜿蜒流淌,綠樹成蔭,鳥兒在藍天白云之下歡快的飛翔。伴隨著悅耳的音樂,河水中浮現出“河”這一古老的名稱。
標題二:現在!
刺耳的閃光燈聲中,拍攝著黃河的現狀:觸目驚心的樹木殘樁中,濁流肆虐,天空不再澄澈,鳥兒不再歌唱,沙塵彌漫在畫面上。“黃河”這個名稱的出現,發人深省。
標題三:未來?
只有一片干涸龜裂的土地。
點評:富有節奏感的畫面,具有強烈的對比效果。以三個表示時間變化的詞語做連綴,簡潔明了,標點的使用頗見匠心。
(設計意圖:設計公益廣告畫的活動,促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為學生抒發內心情感提供了多樣化的舞臺,既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又提高了理性認識,使學生人盡其才,享受到創作的快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應“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采的教育環境和有利的學習工具。”這次網絡教學中,查找、收集的是學生,整理、篩選是學生,無疑給他們的主動學習提供了充分的空間;構思源于他人的靈感,創作出于自己的技巧,成功的喜悅自能刺激大家的創新意識。現代化的網絡教學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天地。而小組分工探究,加以整合、提煉后提供給大家,使所有人精攻一點又了解全部,則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增強了協作意識,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真是:
因特沖浪攬珠貝,閃客逞豪弄大河。學海戲潮大語文?兼容并蓄領風騷。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文章不是無情物”,從搜集的體驗到創造的沖動,尚需教師幫助學生捕捉動情點,使學生的創作欲望始終處于活躍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