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案例:作文活動課《黃河,母親河》
活動地點:教室
在以黃河知識“武裝”頭腦,以環保意識開啟心智之后,學生以故事會的形式來贊頌母親河,并自編自演了小品《黃河悲歌》。課堂上,笑聲朗朗,掌聲陣陣。
(小品見附文)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創新,借助“參與——分享”的教學模式,在參與創新、分享樂趣中培養語言表達能力,激發學生熱愛黃河、保衛黃河的情感。)
以歌動情,以劇明理,作文寫作已蓄勢待發。在以上種種活動中,學生對黃河已有足夠的感性認識,大量素材在心中奔涌,尋找傾訴的突破口。如把握不好,作品將成為大量素材的堆砌,辛苦勞動之后將只能結出一枚生澀的青枳。只要經過適當的寫作指點,初一學生就能在大量素材、強烈情感的基礎上創作出好作品。
因此,如何選擇話題角度進行構思選材,是作文指導的重點。
“項鏈式”擷珠采玉,以情貫穿始終,宜于構思謳歌黃河的抒情散文;“溯源式”理性探究,深挖淺出,以“為什么”為主線,適合分析母親河災難原因,尋求拯救方法。在兩種構思方法的指導下,同學們奮筆疾書,一篇篇佳作應“情”而生:
郭珊同學的《悠悠黃河情》:“晚霞映紅了西方的蒼穹,粉艷艷的云朵羞答答的在空中盈盈漫步。在這太陽沉睡的地方,一股股鮮活清澈的甘泉從干旱的土地中涌出,從雜亂的石堆中涌出,匯集在一起,凝聚成一脈活水,淙淙流向神圣的東方。她,就是奔騰洶涌、一瀉萬里的黃河的源頭。”
師青峰的作品以《給黃河沖個澡》為題:“泥沙的淤積使河道萎縮,河床抬高,黃河下游成為地上懸河,降低了行洪能力,增加了決口和改道的危險。下游人民頭頂懸上了一把利劍。”“經過水利學家的精心計算,一次世界水利史上最大的調水沖沙行動開始了。”“我們中華兒女,給黃河母親痛痛快快的沖了個澡!”
新課改要求:“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活動結束時,除常見的作文點評之外,教師還應對學生在搜集、篩選、設計中的表現進行評價,肯定其分工合作的能力,對參與成果展示的設計、表演的同學,則要表揚他們團結協作的精神、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還可進行小組為單位的活動自評、互評,并使成果走出班級,通過海報展覽、匯報表演等形式,進行學校評價、家庭評價,讓評價真正成為鼓勵學生、激發學生的手段,成為認識自己、認識他人的手段。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教師作為課程改革的主力軍,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進行教學,必將加快素質教育改革的步伐,促使素質教育由稚嫩走向成熟!
(附)
小品:《黃河悲歌》
(黃河邊)
旁白:黃河啊黃河,你帶著雪山之巔的魂魄,穿戈壁、越重山,浩浩蕩蕩,一瀉萬里。中華兒女盡受你的恩澤。
(黃河母親持水桶上。)
黃河兒女:(上,向黃河母親乞水,黃河母親贈水)母親啊母親,你以博大無私的愛,哺育了代代華夏子孫,我們將以微薄的力量,回報你的恩情!(行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