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教學設計4
三、摹擬情境——說想象性的話 課文展現特定環境中人物的所做所想,三讀,可設身處地理解。教師創設情境,學生自由想象:假如你與父母出外旅游,在茫茫人海中走失了,你會怎么想?你將怎樣做?
四、體驗感悟——說創造性的話 從想象的情境回到現實,如何看待學習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是理性的思考。四讀文中含義深刻的句段,要求用一句哲理性的話說出對你的啟示。可抄錄發言中一些精彩美句,課余細細品味。
【教學設計b】
創意說明:這個設計旨在充分利用課文資源,指導學生仿寫。一篇好文章,精美的語言、精巧的構思、精致的手法等,都能取之用之。“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仿寫的目的便是“出書”。讓我們記住:“面對語言材料的寶庫而熟視無睹,是資源的損失;只知利用語言材料而不去學會創造,是智力的浪費。”
教學步驟:
熟讀課文,指導仿寫:
1.集中大量表心理活動的動詞描寫心情。
2.巧設一連串提問展示復雜的內心。
3.用具體行動揭示人物性格。
4.借助獨白反映內心。
5.列表排列進行對比。
6.層進中展現人物心理歷程。
【教學設計c】
創意說明:比較式閱讀是一種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思維過程,有比較才有鑒別,熟讀本文后與《偉大的悲劇》對比閱讀,可加深對兩文的理解。
教學步驟:
1.粗略感知——用一句話概括兩文人物共同的優秀品質。
2.深入探究——比較兩文內容、主題、寫作特色等方面的異同。
相同點:①都講述探險故事;②都頌揚人類某些優秀品質;③都用真實的細節刻畫人物;④都啟發人們去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不同點:①體裁不同;②人稱不同;③表現英雄角度不同:群體英雄與個體英雄、失敗的英雄與成功的英雄;④描寫方式不同;⑤渲染氛圍不同;⑥主題的側重點不同。
【資料整合平臺】
1.課文背景資料
①笛福是大器晚成的作家,直到50歲才創作《魯濱孫漂流記》,待到此作問世,已是60歲的老翁。作為“英國小說之父”,他善于從現實生活中擷取創作素材,用樸素的文筆描寫主人公的奇遇,使之逼真可信。其作品,不僅把當時流行的航海冒險小說提高到了真正藝術的高度,而且為歐洲現實主義小說開辟了前進的道路。
②與課文有關的前后情節:之前,寫魯濱孫海上遇難、生死系于一發的故事。他不聽父親勸阻,出海經商販賣黑奴,由于船翻其他人都遇難了,只有他漂流到一個荒島上得生。之后,寫魯濱孫落入荒島28年,如何歷經艱辛謀生的傳奇故事。在島上他與自然作斗爭,收留了星期五,救了一位叛變船只的船長,回到英國,又去巴西經營種植園致富。
2.課文擴讀材料
一個值得回憶的夜晚
[美]戴維•莫澤爾
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迷失方向,并不是一件很令人難為情的事情。在經歷了最初的驚愕與迷惘之后,它可以成為一次有趣而令人難以忘懷的人生奇遇。
那天晚上,我突然發現自己迷失在一個小廣場,周圍的街燈泛出五顏六色的光,人們坐在小攤后面,賣著從香水到烤餅的各色各樣的東西。一個婦女想賣給我一副精制花手套。“給您的夫人買一副吧?”她帶著懇求的語氣問道。我說我沒有夫人。但看到她隨之而來的那副失望神情,我還是違心地買下了。 新 課 標 第 一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