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中秋詠月詩詞三首(蘇教版七年級上)
十三、中秋詠月詩詞三首
教學目標 :
1培養獨立鑒賞詩詞的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2培養豐富的聯想、想象能力。
3積累詠月的詩詞。
學生預習:
1、課前準備:利用書籍、報刊、網絡收集關于詠月的詩詞、佳句,謄寫在小卡片上。
2、小組評析其它詠月的詩詞佳句。組長記錄有價值的賞析,綜合成一篇賞析短文,全班交流。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研讀《十五夜望月----唐 王建》
(一)、導入 :
“誦明月之詞,歌窈窕之章”這是歷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們將通過《十五夜望月》來學會如何賞析這些名句佳作。
(二)、賞析《十五夜望月》
教師印發《十五夜望月》的賞析文章,讓學生加以體會,并進一步展開討論,哪些地方特別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見解或補充?
《十五夜望月》賞析
在唐代詠月的篇章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于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涼,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
(三)、誦明月之詩:
小組之間把準備好的有關“明月之詩”的小卡片,相互交換賞析,組長記錄學生的賞析或評價,大家動手把有價值、有個性的見解綜合成一篇賞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維訓練:
向學生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見的月,(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樓新月、水中望月等)學生對自己有所感悟的圖景發揮想象、進行聯想。并用文字記錄下來(不要求寫詩)。
(五)、學生小結:
你認為這樣上課好不好?請談談個人的看法和理由。(這既是使學生總結所得的過程,也是教師了解學生所需的過程,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因此,學生即使否定了這堂課,教師也要辨證地接受學生的否定。
二、研讀《水調歌頭----北宋 蘇軾》
(一)、教學重難點:
體會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二)、導入 新詞:
同學們,在我們傳統意識中,每年農歷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圓最亮的。不知道同學們在往年看中秋圓月時有何感受?接下來,我們不妨來欣賞宋朝著名詩人蘇軾的詠月名篇《水調歌頭》。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三)、欣賞《水調歌頭》:
1、對照小序部分簡介詞作背景,讓學生了解創作時間及創作原因。
2、初讀全詩,感知內容:
(1)、學生讀書下注釋。
(2)、由學生迅速自讀課文。
(3)、知名朗讀(可多位,學生互評后,教師點評)
(4)、全班齊讀,加深感知。
3、疏通全文:
(1)、學生對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記下讀不懂、有問題的地方。
(2)、小小組交流問題。(能小組內解決的自主解決,不能解決的有組長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決問題。
(4)、請學生將注釋自主整理在課本或筆記本上。
(5)、問:對照注釋你認為詞的上、下闋主要寫了什么?兩者聯系何在?明確:
上闋——望月寫景;
下闋——懷人抒情。 (兩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問:詞中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學生能在文中指出即可。)
(6)、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你如何理解?
(引導學生自主發言,各抒己見。)
(7)、文中哪處是聯想?哪處是想象?
4、比較《十五夜望月》,你喜歡哪一篇?講講理由。
5、音樂欣賞:
(1) 播放王菲的 《水調歌頭》
(2) 第二遍播放,學生輕聲跟唱
6、自主總結:
(1)整理本詞學習思路;
(2)自主總結學習本課的收獲。
三、研讀《我的思念是圓的----現代 艾青》
(一)、學習目標:
1、通過朗讀,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感悟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二)、教學過程 :
1、自由朗讀詩歌,試著讀出感情。
2、以小小組為單位,推薦代表朗讀這首詩歌(學生互評)。
3、說說詩歌中給你印象最深的內容是什么?(揣摩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你覺得詩人要表達的愿望,在今天看來有什么現實意義嗎?(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5、詩歌中說:“在這樣的夜晚會想起什么”,請發揮你的想象,用語言或者圖畫表現你想象的情景。
(三)、拓展作業 :
課后收集一些借月亮或其他景物表達思念之情的詩文,并說說你選擇此文的理由(即簡要評析)。
四、布置作業 :
1、背誦這三首詩詞;
2、《訓練冊》
3、小作文:根據下文開頭,發揮豐富想象和聯想,續寫文章。
金秋十月,夕陽西下。一老農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邊抽著煙,一邊浮想聯翩……
五、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