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治高雅情趣
欣賞自然美,可以增進對自然的觀察了解,啟發我們探索自然奧秘的智慧,促進自然科學的發展。如:天文學上關于太陽黑子的最早科學發現,就是我們祖國先欣賞自然美的結果。“水至清則無魚”,這也是古人觀賞自然美而獲得的一個真理性的認識。我國古代人在觀賞自然美時,還最早發現了“鳥鼠同穴”的共生現象。
“峨嵋佛光”、“海市蜃樓”是自然美中神奇的現象,我國人民很早就注意到了并從科學上解釋了這種大氣折射現象。《徐霞客流記》是一部優美的游記文學作品,書中細致描述了我國許多名山大川的秀麗景色。這本書也是一部杰出的中國地理地貌學著作,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并解釋了熔巖現象(即“喀斯特現象”)的科學著作。我國在對自然美的欣賞與研究中,還最早發現了“動植物知音”的奇妙現象。現在科學實驗證明動物對一定的音樂會有反應,如奶牛聽輕音樂可使牛奶增產,這種科研成果已在生產上應用。
人們欣賞文學藝術,是因為它不僅具有感人的魅力,還能陶冶人們的性格與氣質。《燕山夜話》的作者鄧拓是個書法家。他的朋友說:“從他的書法中,我們可以看出他那開朗奔放的性格的瀟灑的風度”,達到了字如其人的境界。
繪畫對人們的影響也很大,現代小說家管樺在《生命的吶喊與愛》中說:“在四人幫瘋狂實行封建法西斯統治的歲月里,我的靈魂,在黑暗里卻靜默地使它自己找到了無聲的語言,無聲的音樂,無聲的戲劇——繪畫,我畫起墨竹來”。他就是這樣在風雨如晦的日子里以畫墨竹來砥礪自己的情操。
在第二屆全國青年美術展覽上有一幅高達兩米多的油畫《父親》。許多人站在畫前,佇足凝思,甚至潸然淚下。這是因為它的藝術形象打動了人們的心靈。望著畫,人們仿佛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人站在那里,聽到他咕嚕咕嚕的喝水聲,聽到他訴說苦難、歡樂和飽經風霜的一生。這就是“你親”,幾千年來支撐我們民族大廈,養育民族后代的“父親”!
音樂可以平靜人的心態,陶冶人們的性情。不是嗎?很久以前,德國音樂家梅耶貝爾與妻子發生爭吵以后非常后悔,不知用什么樣的語言能使妻子平息怒氣。當時屋里靜悄悄的,沒有一絲聲響,音樂家彈奏起肖邦的《小夜曲》。清麗美妙的音樂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像傾吐著纏綿的情話,像敘說著溫柔的歉語。他的妻子坐在一旁,開始時心緒很亂。聽著,聽著,她心中的怨氣和怒氣好像被清清的溪水沖洗著,卷走了。這就是一曲輕歌的魅力,它用獨特的語言,消除了夫妻之間的隔閡。
至于文藝作品中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更會對人們的意愿、情感、性格和生活方式產生巨大影響。如《白毛女》當年在延安演出后產生了強烈反響。據說,有一次演出,一個戰士看到“黃世仁”迫害喜兒,憤怒地舉起槍來,對著“黃世仁”就要打,幸虧旁邊的人阻攔及時,不然的話,演員可就遭殃了。
有時候,人們常常用文藝作品中的人物來比喻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我們稱吝嗇的人為“阿巴公”或“葛朗臺”,把街頭無賴叫做“牛二”。這人魯莽,就說像“猛張飛”、“黑李逵”;那人辦事馬虎,人們就叫他“馬大哈”。文藝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實際上已經融會到我們的生活中。這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引起了人們感情上的共鳴。沒有共鳴,就不可能打動心靈,從而也就不能對人的思想情操起到陶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