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治高雅情趣
自然美就是人類社會生活美的一種暗示和象征。比如,屈原的《橘頌》里,生動地描繪了橘的形象:“后皇嘉樹”(天地間美好的樹木),“綠葉素榮”(碧綠的樹葉,潔白的花朵),“精色仙白”(鮮明的色澤,白色的內(nèi)瓤),“獨立不遷”(挺拔直立,欣欣向榮的精神永不變更)。由于詩人認為橘具有與伯夷(殷末人,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下)一類人物的高尚品質(zhì)相類似的特征,所以認為橘很美。現(xiàn)實中,人們也常常利用自然景物的形象,來顯示和表現(xiàn)人的品質(zhì)美和社會生活美。例如毛澤東稱頌續(xù)范亭同志:“有云水襟懷,有松柏氣節(jié)”。正由于“云水”、“松柏”這些自然物具有與社會生活中革命志士的崇高“襟懷”、“氣節(jié)”之美相類似的特征,所以毛澤東才用它來贊美革命烈士續(xù)范亭的崇高品質(zhì)。因此可以說,自然美的本質(zhì)特征,就在于自然景物具有與人類社會生活的美相類似的特征。人們欣賞自然景物時,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的作用,感到它具有與人類社會生活的美相類似的特征時,就認為這它是美的。
年輕的朋友,請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去吧。無際的原野,能開闊你的眼界;叮咚的泉水,能洗滌你的心靈;壯麗的河山,能陶冶你的性情;名勝古跡,能豐富你的知識。旅游,使你得到積極的休息,使你感到大自然的親近,使你更強烈地體會到祖國的可愛。
(2)人在碡相交往的社會生活中,也會產(chǎn)生豐富的情趣。
人們?yōu)榱松婧桶l(fā)展,就要從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汲取養(yǎng)分、積累經(jīng)驗、增長才干。一般來說,我們每周工作、學習五天,一年便有104~105個雙休日。這樣算來,一個人倘若活到70歲,就要度過7 300個休息日,恰好相當于兩個年代。兩個年代在類歷史的長河中,只不過是短暫的瞬間,然而對于人生旅途來說,卻是一段相當漫長的路程,它占了人生的七分之二。正是:幾何人生七比二,看來尋常不尋常。怎樣科學地度過這一段寶貴的時間,使它過得更有意義,充滿情趣呢?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生活是美好的,是充滿七色陽光的。人們的情趣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俗話說:“處處留心皆學問”。如:“有人講究修身養(yǎng)性,不斷陶冶著自己的情操;有人喜好種花賞花,寸土之隅,可謳田園牧歌;有人喜好旅游,跋山涉水可煉膽識;有人喜好池旁垂釣可修性格之柔;有人閑暇之余喜好弈棋,操練著聰明的游戲、智慧的體操;有人喜好感受音樂、舞蹈的魅力;有人喜好集郵,方寸之內(nèi),可覽五洲;有人喜歡談天說地,知音暢敘可激發(fā)智慧火花;有人喜好健美及修飾自己,儀態(tài)自然,富于情趣等等。這些,既調(diào)節(jié)了生活,又獲得了知識,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3)情趣的豐富多樣,表現(xiàn)在人們生活在不同時代,情趣也會有時代的差異。
其實,用辯證的觀點看,對美的事物人們的感受具有共同性,如:對萬里長城的雄姿、千畝良田的景色,燦爛的陽光、皎潔的月色、遼闊的星空、蔚藍的大海;對末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對自由民主的追求,對友誼愛情的渴望等。但由于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審美標準,再加上民族和階段的因素,導致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階級對事情的美感存在著差異。(見書第58頁兩首詠梅詩的比較)
美感有時代性特點。也就是說人們的審美感受和生活情趣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有差異的。原始民族欣賞動物的美而不欣賞植物的美,盡管他們生活在遍地芳草鮮花的環(huán)境里,這是由他們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jīng)Q定的。只是隨著社會生產(chǎn)的發(fā)展,許多同社會生活沒有直接聯(lián)系的自然對象才逐漸成為人們審美感受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