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治高雅情趣
文明的本來含義是指社會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這個總和越大,社會就越進步。文明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即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包括社會的生產技術、生產關系、經濟狀況、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內容;精神文明既包括教育發達、科學昌明和文藝繁榮等部分,同時也包括道德、風尚、傳統等意識形態部分。至于文明行為,就是屬于意識形態部分的。它具體是指人們的談吐、行為和態度。
社會發展到今天,時代也要求人們的生活情趣應該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方面都符合文明的需求,養成文明的生活習慣,擯棄不文明的生活習慣。
在一些人看來,只要物質富裕了,條件優越了,生活也就自然會充滿了情趣。其實,并不然。從物質和精神的關系來說,一個人生活情趣的豐富與貧乏,同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是有關的,但是這絕不意味著物質享受與高潔的美好的生活情趣是可以等同的。物質的匱乏,固然從一定程度上影響生活的情趣,例如,使人們獲得情趣的范圍和條件受到局限。不過,即使物質充足了,假如沒有充實的精神生活,缺乏堅定的生活目標和高尚的人生理想,那么,事情就可能適得其反,優越的物質條件可以成為發展低劣、腐朽情趣的溫床,乃至斷送人的一生。這一點,看看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西方世界出現的種種畸形的社會現象,心靈物化事業的深刻的精神危機,就十分清楚了。例如,美國億萬富翁杜邦家族的后代,由于精神上百無聊賴,意想出讓賓客吃絨布餡蛋糕的惡作劇以自娛。與此相反,即使人們處于艱苦的物質條件下,只要至愛生活,心靈里理想之光不滅,照樣能從有限的物質條件中找尋到無限的生活樂趣。
革命音樂家冼星海,抗戰時期曾在延安生活過。那時,根據地的生活是很艱苦的,每人每月只發給極為有限的一點津貼費。冼星海把錢一點點積攢起來,買來一堆大大小小的磁盆罐。后來,就是這些盆盆罐罐被他精心組成了一架曠古末有的獨特的“鋼琴”,在他的小木棒的敲擊下,發出悅耳的樂音,傳出了一支支動聽的名曲,從延安飛向全國。人民在歌聲中振奮了精神,作曲家在“敲擊盆罐”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升華。
所以,豐富的物質生活和高尚的精神生活要和諧統一,這不僅是社會主義生活方式的重要特征,也應該成為我們選擇生活方式的重要標尺。
4.科學的生活情趣(板書)
科學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是人們所崇尚的。然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方面都有一些“誤區”。講究科學性的生活情趣,將使人們的生活更趨于科學化并進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
以穿為例,先給大家講個故事。故事發生在30年代。有一天,女作家肖紅去看望魯迅先生。那次,她穿著一件火紅色的上衣,問魯迅:“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魯迅先生上下打量了一下肖紅的衣著,說:“不大漂亮”。停了一會兒,接著說:“你的裙子配的顏色不對,并不是上衣不好看,各種顏色都是好看的,紅上衣配上紅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你的裙子是咖啡色的,還帶格子,顏色混亂得很,所以把紅上衣也弄得不漂亮了”。“人有胖瘦,穿衣的色調也不能一樣”。“人瘦不能穿黑衣裳,人胖不能穿白衣裳;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橫格子的還好;橫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兩邊裂著,更橫寬了,胖子要穿豎條子的,豎的把人顯得長,橫的把人顯得寬……”魯迅先生的意見完全正確。雖說,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但人們在選擇服裝的標準上還應遵循一個普遍通用的要求:和諧。它包括,服裝的整體和諧(衣褲鞋帽,手套圍巾等組成服裝的整體,它要求色彩、樣式的變化和一致的有機統一);服裝與人體的和諧(人的體形各不相同,不僅需要量體裁衣,而且要考慮顏色與花紋帶來的“視覺”是否與體形相適應。如:胖人宜穿深色的、帶豎條花紋的衣服以產生收縮感;瘦人與之相反。〈可讓學生說〉長臉形不宜穿大開領的衣服;膚色深的人要適當注意衣服與膚色的對比度,等等);服裝與人的職業、身份的和諧(如:教師衣著典雅莊重;學生衣著樸素大方,給人以青春的朝氣);服裝與社會、自然的和諧(現在,愈來愈多的人講究衣分四季。冬天宜穿暖色調的衣服;春天則以清新的色彩為好;夏日炎炎,冷色調的衣服將使人感到舒服。從社會環境上講,則是要注意民族性、地域性。中國人末必西裝革履才美,一般地說,農村的審美習慣也與城市有差別)。總之,關于“穿”的問題涉及的方面很多,除了上面粗略地提到的,還和人的精神氣質、文化修養、脾氣性格等有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