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初探——特殊的規則》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思想品德課,第七課《法律初探》的第一框題:“特殊的規則”。
一、 說教材
1、本框地位:
本框題主要講述法律這一特殊社會規則,本框題是對第六課規則與秩序中規則內涵的延伸。這一框題的內容也是教材后半部分的重要起點,因而本框內容在全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社會主義法制教育的理論基礎,也是邏輯起點。通過該框題的學習讓學生了解法律的產生及其效力與其它社會規則之間的聯系與差別,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知法、學法、懂法、守法。
2、內容結構:
本框從內容結構上來看并不復雜,共講了三個大的問題:一是法的起原及其含義;二是法的四個基本特征,即: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國家制定并認可、強制力保障實施、法律具有普遍的約束力;三是法律與其它規則之間的聯系與差異。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法的含義。
理解:法的四個基本特征及與其它社會規則之間的區別。
運用:依據法的四個特征用具體事實給予闡述。
(2)能力目標
通過教學,培養和提高理解能力,使學生養成分析和綜合的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法制觀念,自覺遵守法律、承擔法律責任、履行法律義務。
4、本框重、難點:
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依據教學大綱、教參及學生的實際,我把理解法律的四個基本特征確定為教學重點。把法律與道德、行為規范、制度、政策等其它社會規則之間的區別和聯系確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之所以把法律的四個基本特征確定為教學重點,是因為,第一、了解法的特征能有效區別法與其它規則之間的不同,促進學生對法的規則理解,并為后課的教學起鋪墊作用。 第二、加強法律基礎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法律道德素質修養。第三,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制社會的需要。第四,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需要。
之所以把法律與道德、行為規范、制度、政策等禪其它社會規則之間的區別與聯系確定為教學難點,是知行統一,因為,許多學生在實踐中也能明辨是非,知道法效力高于其它社會規則,但在實際生活中,卻由于認知水平的局限、法律意識的淡薄,并未真正認識到法律規范的重要性,以至守法和維權意識淡薄,鑒于此,我認為通過本課最根本的是教育學生真正把懂法、知法、用法、守法落實到“行”上,增強青少年社會主義法制意識。
5、對教材的處理:
鑒于以上,為有效突破重難點,我打破傳統按課本順序教學的步驟決定把回顧第六課《規則與秩序》中第一框題“規則種種”內容提到教學的第一環節,指導學生再次回顧普通社會規則內容,從復習規則的分類上引入新課;然后通過講述《法的起源傳說》入手提升學生了解法律的興趣,為課堂教學創設情景,借此消除對法學基礎理論相對枯燥的厭學心理,并通此突破教學重點。通過新課與舊課知識點的對比,在相應案例分析活動中達到突破難點的目標。總體實現從講授—合作探究—情景體驗這樣的教學思路。
二、說教法
本堂課遵循主導與主體相結合的原則。采用學—導—學的方式,為了學生的發展,針對初一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調動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積極性學生在參與討論的過程中能加深對知識本身的理解,深刻領會知識的內涵,提高比較、鑒別、分析的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