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初探——特殊的規則》說課稿
三、說學法
學貴有疑。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分析達到對知識的理解和覺悟的提高。
四、教學手段及評價方式
為了達到這一教學效果,我采用媒體教學手段。
語言點評為主,激發學習動機,誘發高層求知欲。
說過程
1、導課:
回顧p51第六課《規則與秩序》第一課時《規則種種》中關于規則的分類內容。將正式規則、強制性規則的相關內容帶入新課學習,引出課題:什么是法?講述《關于法起源的傳說》為學生學習創造情景,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造輕松氛圍。
2、講授新課
引導學生閱讀p56內容,找出法的含義。并說明法律的含義實際上包含了法律的特征。
指導學生閱讀p57的材料“漢謨拉比法典”;例舉:不同社會制度下的法律條文,引導學生了解法的第一個特征:法律是掌握國家政權的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
例舉:法律、實施條例、村規民約,引導學生區分不同類型的規范性文件制定主體,了解法的第二個特征:法律由國家制定并認可。
簡要介紹法律與其它規范性文件制定、發布程序。
利用p57《討論》“村民犯錯被關押”加以對知識點的強化。
設問:道德、紀律、制度違反后會有怎么的后果?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后的后果? 通過對比,引導學生了解法的第三個特征:法律依靠國
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向學生解釋概念什么是國家強制力;國家強制力的作用,幫助學生了解國家的正常運轉離不開這些部門。
閱讀p59的材料并討論,我國法律對哪些人起作用?有沒有特例存在?國家領導干部是否可以不受法律的約束?引導學生了解法的第四個特征:法律具有普遍的約束力(板書)。
活動:p59《探究》結合身邊的事例,感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強化學生守法意識。
回顧法的四個基本特征,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法律含義的理解。
活動:尋找法與其它規則之間的異同。從制定方式、約束的范圍、承擔的后果、保證實施的方法四方面尋找法與道德、紀律、制度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五、說總結
正常的社會生活中,不僅需要各種紀律、守則和道德規范來進行維護,也離不開法律的保障,法律是社會規則中約束力最大的、保障力最強的,法律和其它社會規則一樣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每個人都必須遵守法律,按照法律的規定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