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課第三框的教學設計
教材分三個層面來與學生共同探討如何珍愛生命:一是無論何時都不輕言放棄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強調能承受挫折、勇敢堅強;二是對任何生命都應抱著肯定其意義、尊重其存在的態度,感受“天生我材必有用”;三是珍愛生命的最高表現:不斷延伸生命的價值,激發學生努力突破自我,不斷實現自我價值。同時,我國不久前曾發生過汶川大地震,給社會、學校、家庭、學生個人也帶來更大的震動,抓緊這一時事的理解,更有利于學生對生命的理解與體會。【課型】 新授課【教學流程】 導入:汶川大地震,留給我們許多思考——面對大災難與脆弱的生命,我們該怎樣珍愛自己的生命呢? 活動一:提供有關汶川大地震中的故事(北川中學搜救幸存者的救援人員脫下手套,拉住被壓在水泥板下的高中女生,鼓勵她繼續堅持。母親用身體庇護的小孩),讓學生從故事中感悟生命的重要,體會生命的珍貴。 提供求生的知識,并交流一些自我保護的求生知識(如地震時如何自救與救助他人)。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求生意志的重要。在交流中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求生知識。 總結:生命是可貴的,珍愛生命的人,無論何時何地,無論遇到多大挫折,都不會輕易放棄生的希望。 活動二:提供有關汶川大地震中的故事(國家、總理抵達四川災區慰問地震災民 ;災后的緊急搶險;志愿者的故事),探討每個人的生命都對他人、社會有價值,進一步感受生命值得尊重;生命不可能十全十美,即使是不幸的生命也需要肯定、尊重。組織學生討論自己給他人、社會帶來益處的事或他人給你幫助的事;了解我們人類對其他生命的態度,反思我們以后應該怎樣做。 設計意圖:通過多角度的回顧,幫助學生做個有心人,學會感受幸福,認識到第個人都在為這幸福的生活增色。 總結:人不是孤立的,不僅僅是為自己而活著,而且為周圍的其他人而活著。如果你能夠為他人威嚴歡樂,為他人減輕痛苦,為家鄉為社會作出貢獻,自己生命就更有價值。 活動三:提供汶川大地震中老師的故事,讓學生從自己的榜樣或身邊的人身上學習他們怎樣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的;讓學生思考寫出自己的生命箴言,與同學交流。 學生課前收集一位名人、一位平凡者是如何生活,思考他他們為社會作出的貢獻;并通過思考寫出自己的生命箴言,互相交流,感悟“生命的意義不在于長短,而在于內涵”。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思考、討論及自己生命箴言的撰寫,讓學生感受到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生命存在就值得肯定與尊重,若能盡自己所能努力為他人、社會作出更多貢獻,這樣的生命才更有價值,更值得敬重。 總結:為民族、為國家、為人類做出了突出貢獻的人,受到人們的崇敬。即使他們的生命結束,但他們生命的價值卻得到了更長的延伸、更充分的體現。 【板書】三、讓生命之花綻放1.永不放棄生的希望2.肯定生命,尊重生命3.延伸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