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 《感受法律的尊嚴》
學生活動:一天中,你曾經歷或直接感受到哪些有關衣、食、住、行、學習、文體活動等方面的規則?如果要你對這些規則進行分類,你怎么分?
設計意圖:設置學生身邊發生的事件場景,體現了學習生活化,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和學習興趣,通過模擬情景,讓學生思考討論,也有利增強學生體驗感,提高分析解決現實問題能力,并從對比中自然引出特殊的規則——法律。
四、特殊規則——法律
是真是假:舉四種規則的行為(社會道德、學生守則、法律、宗教規范),請學生開展競猜,哪一種行為是法律,并從中尋找法律和其他規則的區別。(可以運用課本中的表格)
社會道德:雙休日到市圖書館閱覽室看書,要求必須保持安靜。
學生守則:在學校里上課,自修課必須保持安靜,否則要扣除四項紅旗競賽分。
法律:在法院旁聽審判必須保持安靜。
宗教規范:每天早上,平陽寺的佛家子弟必須靜坐一小時。
同樣是保持安靜,但他們卻各有不同,通過對比找到法律的三個特殊性:
一是法律由國家制定或認可
二是法律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具有強制性
三是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游戲、比賽、討論,明了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規則,體現了在活動中學習,在體會中成長,并解決教學難點:法律作為一種特殊的規則,有什么特征。
五、課后延伸活動
制定規則:現在老師要組織一次春游活動,同學們想不想去?但老師又很為難,怕出去碰到安全問題,請同學們幫助老師制定一些規則,使春游能夠安全進行。
設計意圖:通過學習的延伸,使學生明白遵守規則不僅僅只是課堂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樹立規則意識,從而有助于學生的成長,體現新課程人本理念。
【教學中存在的疑問】
當代的中學生是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整天接觸的是日新月異的現實生活和紛繁復雜的社會問題,特別是社會中少數人(尤其是初中生自身的長輩)逃避規則對自己的約束,甚至有違法的行為:如“逃票乘車”、“闖紅燈”等現象,使學生在生活中受到了一種負面教育,所以,教學活動可以安排很多,但在活動后,要讓學生真正去落實還有待于對學生行為的強化,把課內的思想真正轉化為課外的行動。如何培養學生的正義感,并把這種正確的態度帶到生活中,學會做一個自覺遵守各項規則和法律的人,是一個比較難解決的問題。
生活離不開法律(一課時)
【教材分析】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法律的規范作用和對人們的保護作用。
教學難點:讓學生從行動上學法、用法、愛法、護法。
【學生分析】
通過對生活中規則重要性的了解,初中生開始培養自己的公民意識,但仍然有不少中學認為自己只要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就可以了,認為法律是遠離自己生活的要求,也不知道法律還是我們生活的衛士,它維護人們的合法權益,同時也是國家生活的保障。必須讓學生懂得我們所處的現代社會,是法制不斷健全的社會。它要求人們必須知法、守法,時時處處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