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一個愉快的童年比什么都重要(親子入園指導)
常常聽到幼兒說“無聊”、“沒意思”等等之類的話,小孩子正是無憂無慮的時候,可是為什么會說出這種消極的語氣呢?做為家長,要明白,給孩子一個愉快的童年比什么都重要!
雖然斯坦納是以8歲的孩子舉例,但他講的道理也適用于幼兒期的孩子。當我在愛默生學院學習早期教育時,老師要求我們不僅要學習幼兒期孩子的特點,還要學習童年期和青少年期孩子的特點,因為人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既是同一時間,身體各部分相互聯系的整體,是身體、心理、精神相互聯系的整體;又是不同時間、一生的整體,2歲、12歲、22歲、32歲……62歲、72歲,都是同一個人的不同階段。中、老年患的疾病可以追溯到幼年、童年的心理問題。反之,美好、愉快的幼年、童年會為今后一生的身心健康奠定基礎。
現代的教育就像化學農業,給植物各種化肥促長,一年長成的植物,在化肥的作用下,三個月就長熟,但它們的根、莖、葉健康嗎?有誰關心過它們真正的需要?有誰知道它們的痛苦?我們只是看到孩子考試多少分數,卻不知道付出的代價是什么。我們追求孩子學了哪些知識,卻從不思考這些知識是他們生命成長的養分嗎?梭羅說:“我驚嘆這樣一個事實,樹在開始的時候長得越慢,它的核心長得越強壯!我想同樣的情況也適用于人類。我們不希望孩子過早成熟,在幼兒期就催促發芽生長,就像迅速長成的木材,質地松軟、易壞。我們寧愿孩子開始的時候長得慢慢的,好像在艱難地掙扎著,因此才會長得結實和完美。這樣的樹,即使到了老年,仍然以幾乎同樣的速度在伸展。”入園指導
許多人的頭腦里有個固定的想法,孩子上幼兒園肯定要學到什么東西,比如認字、拼音、英語、唱歌、跳舞等,而學到的東西是由老師教的。有的家長喜歡問孩子:“今天你在幼兒園學到什么啦?”有的家長會問老師:“你們怎么還不教拼音?別的幼兒園早就教了。”現代的幼兒園、學校都是從西方傳入中國的,中國的傳統生活不需要把幼兒從家中帶離,他們生活在村莊的院子或田野上,現在我們是否過分地強調了幼兒園的教育功能?
有位家長告訴我,目前,不少重點小學要求學齡前兒童必須認識兩三百字,會做20以內的加減法,考慮到和現行小學的接軌,在孩子上小學前的半年內,我們幼兒園可以專門為這些孩子開課。
斯坦納認為,別人告訴你在幼兒園該教孩子的事情,都是一些完全沒有用的事情。“目前的幼兒園教育內容通常都十分‘聰明’,你也許會認為在19世紀為幼兒園小朋友設計的課程真是太聰明,小朋友們確實學到不少東西,甚至已經學會閱讀,他們的教材中有英文字母單詞拼圖。這些看起來都非常聰明,你會很容易去相信這些教材與教法都很適合幼兒園的小朋友,但這些其實完全沒有用,完全沒有價值,而且損害了幼童的靈魂,甚至會傷到他們的身體,直接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這種幼兒教育法埋下了兒童在未來身體與靈魂怯懦的遠因。換一種方法,如果讓小孩到幼兒園來,由你謹言慎行讓他們模仿你的一切,如果你所做的一切都可以讓孩子以他們靈魂深處的脈動來模仿……則這些小孩一定會變得和你一樣,這時你就得好好看看自己是否值得別人模仿。這就是你在兒童7歲以前應該注意的,光用嘴說教、說一些道德觀念是沒有用的。”與其設想如何去教育孩子,給予他哪些知識,還不如首先成為一名自我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