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競爭對孩子的影響
怎樣的教育方式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呢,家長們總是感覺自己要求的不高,只是自己的要求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的改變,這樣競爭的方式對孩子來說應該采取這怎樣的變化呢。
大人在享受競爭式快樂,而孩子是實現這一最低層次快樂的工具
對于最高層次的快樂,荷蘭心理學家羅伊·馬丁納寫道:
毫無條件地生活,就是接受自己是個可能犯錯的血肉凡軀,并歡迎改變、死亡和受苦。處在至樂中,無論不舒服或愉悅,我們都欣然接受;我們不執著于結果,而能享受和體驗充實的人生,我們對于沿途的幸福安適與種種經驗充滿了感恩之心,而能心平氣和地對待他人和自己。幼兒教育
教育號稱“一切為了孩子”。
但是,一位在教育部門的朋友說,學校教育體系的實質是官員想有政績,政績就是升學率,政績的壓力經過校長、級組長、班主任和各科老師層層傳遞給學生。可見,絕非是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教育官僚的業績是由孩子們的努力所實現。
監視孩子組織化
現在的小學一年級的孩子每天的“工作”時間遠多于職場人士,回到家至少要做2~4個小時的作業,甚至更多,而且根本沒有放松與娛樂的時間。幼兒教育
監督孩子做作業,則成了家庭的噩夢。一對夫婦感情很好,極少吵架,但孩子上小學后,夫妻吵架的次數越來越多。有一天他們幡然發現,吵架多數都與監督孩子做作業有關,于是決定將監督孩子做作業的事情交給專業機構。現在很流行這樣的機構,有的是老師辦的,有的是家長辦的,也有很商業性的,就是把幾個或十幾個孩子弄到一起做作業,每個月交幾百乃至上千元就可以。把孩子弄到這樣的機構,夫妻就不必因此而吵架了,也不會與孩子發生沖突。圍繞著做作業產生的張力放到了專業機構里,孩子可以憎恨機構,而不必憎恨父母。
假若突然間,孩子生了重病,父母的意愿一下子又跌回原處——希望他健康快樂就好。另一位富有而優秀的媽媽希望兒子比自己更爭氣,于是給了孩子蠻多壓力。但前不久突然查出,二十多歲的孩子竟然患了癌癥!她很崩潰,一下子覺得富有和優秀沒有任何意義,怪自己這么多年給了孩子太多壓力,并想,要是一開始沒給孩子壓力多好,那樣他就不會過得那么壓抑了,或許也就不會得癌癥了。要是能再次選擇,孩子哪怕只是平庸但平平安安地度過一生多好。
競爭是低級樂趣
家長與老師們熱衷的所謂的“教育”認為:要么是孩子在巨大壓力下成為卓越人才,要么是孩子終日無所事事而成為庸才。其實這是個偽命題,真正的輕松總是伴隨著能力的解放,會帶來真正的優秀。
快樂可以很簡單
其實,我們反過來可以從孩子的身上學習到快樂。孩子想吃糖,吃到了就很快樂。孩子要玩游戲,玩時就很快樂。他們有競爭式快樂,但這絕非就是一切,假若大人不強烈地參與其中,制造“別的孩子比你更值得愛”這種信息,那么孩子對競爭式快樂不會太癡迷,他們只要得到自己想要的,那就很快樂了。幼兒教育
孩子可以因為一切事情而快樂,他們對身邊的一切都抱有一種天然的好奇心,如果沒有受到干擾,孩子能夠專注地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這種專注本身就是一種至樂。但長大了,我們好像都忘記了那些簡單的快樂,最后只剩下“人群中的快樂”——在人群中我要成為最被贊許的,否則我就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