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化競爭力教案
一、綜合探究設計的意圖1.相關理論依據
(1) 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關系原理。
第一,文化與經濟、政治是有明顯區別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
第二,文化與經濟、政治密切相關。
一方面,在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中,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經濟、政治決定文化,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社會生產方式決定一定社會文化的形成,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的性質決定占主導地位的社會文化的性質,有什么樣的社會經濟、政治,就必然有與之相適應的文化。
另一方面,文化又反作用于政治、經濟,給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社會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特別是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思想文化,總要反映和表達一定社會經濟和政治力量的意志。文化對生產方式的影響,既表現為不同文化因素決定生產方式的不同特點,又表現為不同文化因素促進或阻礙生產方式的發展或更替?傊,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文化能夠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文化形態、性質等不同,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促進社會的發展,而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阻礙社會的發展。
第三,經濟發展、政治發展、文化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如果沒有政治發展、文化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經濟發展難以持續,而且最終也很難搞上去。
(2) 文化競爭力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①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②國際經濟和科技競爭,越來越圍繞人才和知識的競爭而展開。
③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各個國家不僅面臨經濟發展的嚴峻挑戰,而且面臨著文化發展的嚴峻挑戰。
④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我國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弘揚民族精神,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3) 文化對人的重大影響和作用。
36
①文化是人創造的,人也離不開文化的影響。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也來自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第一,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階級、階層的人們,進行各種社會交往的方式,都帶有各自的文化印記。
第二,不同時代占統治地位的價值觀念不同,人們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同。
第三,人們的思維方式,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在一定知識、觀念、情感和習慣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文化環境、不同的知識素養、不同的價值觀念等,都會對人們認識事物的深度和廣度帶來影響,因而形成不同的思維方式。而思維方式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反過來影響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