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化競爭力教案
三、補充資源
1.文化資本與文化競爭力
文化在經濟發展中越來越成為一個關鍵性的因素。社會越發展,經濟越發達,文化的作用越突出。企業之間的競爭經歷了逐步深入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資源、技術和資本的競爭;第二階段是市場、管理和人力資源的競爭;第三階段則是文化的競爭。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企業乃至國家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而這種競爭必將深入到文化層次。
文化能帶來增值價值,文化也是一種資本。先進的文化,能引起人們共鳴,能帶來巨大的增值。在現實生活中,科學技術的進步能引發產品革新和附加值提高。文化因素的滲透,提高了商品附加價值和在市場上競爭力。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需求呈現出個性化、高級化的新趨勢,人們購買商品時已不再單純追求其使用功能,而是日益注重商品與服務背后的觀念價值。觀念價值,是指商品或服務所包含的與一些社會群體精神追求或文化崇尚產生“共鳴”的無形附加物,例如,品位、感受、感覺、情趣、意味等。一般而言,商品的市場價值可分解為功能價值和觀念價值兩部分。前者體
39
現為客觀的、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商品特性,后者是主觀的、可以體會和感受的無形附加物;前者由科技創造而成,是商品的物質基礎,后者因文化滲透而生,是附加的觀念。
2.文化產業的競爭力
《中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報告》一書第一次以提高文化產業競爭力作為著眼點,以電影、廣播電視、音像、報刊、出版、娛樂、廣告等七個文化產業的重點行業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構筑理論模型,建立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我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狀況進行分析和評價,比較清晰地反映出我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實際狀況。
報告對文化產業的內部結構、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概念,以及研究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思路進行了梳理。文化產業競爭力是一個比較概念。從國家角度談文化產業競爭力,是指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文化企業通過生產和銷售文化產品,提供各種文化服務,占有市場和獲取利潤的能力。它既是一種現實競爭能力,也包括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文化產業競爭力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從投入和產出的角度來看,文化產業競爭力表現為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從市場占有的角度來看,文化產業競爭力表現為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占據越來越大的份額。從文化產業的內部結構來看,文化產業競爭力表現為文化產業各種生產要素合理的、有效的組合。
該書把文化產業競爭力研究放在國家整體發展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認為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競爭力狀況是該國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第一,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對提高文化產業競爭力具有基礎性的作用。第二,一個國家文化市場發育程度,也與該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緊密相關。包括人力資源、資本、文化資源等各種生產要素的配置方式,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流通情況等。第三,競爭機制對提高文化競爭力尤為重要。市場競爭是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動力。第四,政府管理體制、產業政策、稅收政策、財政政策、投融資政策、行政效率以及法制健全程度等,直接影響著文化產業的發展。第五,與其他產業相比,一個國家文化傳統與文化產業有著更為深厚的聯系,對文化產業發展產生著更為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