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幾何教學開始滑坡的現狀及對策
第五,教師缺乏新的教學理念,沒有創新意識,方法陳舊,教得太死,扼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三)學生方面的原因
1、首先還是沒有解決好“人門”問題。有不少學生初中幾何學了兩年半實際上還沒有人門。對幾何的思維方式和敘述方式還莫名其妙。見到幾何題就頭疼,談幾何色變。由怕到差,由差到不愛,由不愛到討厭,由討厭到放棄幾何,甚至放棄數學的學習。
2、許多學生在學習幾何過程中沒有體會到成功的愉悅,只有一籌莫展的痛苦因而失去自信。事實上,成功和進步是可以帶來信心的。有的學生說,一道幾何題證出來后,自己會感到很高興,很自豪,很有信心。然而,成功是要付出艱苦努力的成功,并不是每一個學生在學習幾何時都能做到和體會到的。
3、與生活聯系少,動手少。問卷調查表明,即使不喜歡幾何這門課的學生,仍是喜歡畫幾何圖形的。這一點沒有被很好地抓住和發掘。
4、語言關沒有過好。通常的語言敘述與數學語言(幾何語言)敘述有點類似白話文與文言文。白話文通俗易懂、自然、大眾化,文言文精練,寓意深刻,但難以掌握。有時用通常語言人人都會表述的事情,卻被幾何語言弄得很別扭。例如“怎樣比較兩條線段的大小”,基本做法其實人人都會,因為吃飯時人人都會比較兩支筷子的長短,就是把它們的“一端對齊,看另一端”。但對幾何教科書上的敘述:“把線段A 'B'移到AB上,使A‘與A重合,A 'B'順著AB落下,這時如果B'落在點A點B之間,就說線段A 'B'小于線段AB,記作A'A'
5、吃苦耐勞的精神不足。學習幾何,訓練邏輯思維能力都是要動腦筋、要吃苦的。而有的學生恰恰就是怕吃苦、怕動腦,當然是學不好幾何的。
6、其他方面的知識跟不上,包括語文知識,生活經驗等,因而對幾何題的理解能力,解答時的表述能力等方面都還欠缺。
7、不善于聯想。幾何本來就是我們生活空間中的科學,F實生活中,有豐富的幾何知識,立體幾何中學生感到最困難的“直線與平面”具體例子周圍比比皆是。例如異面直線是立體幾何的一處難點,而立交橋就是異面直線的鮮活例子。我們的學生卻很少將現實生活中的現象與書本上的知識聯系起來。
三、對策
教師的師德水平,業務水平的提高,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面,這有待于教育行政等部門和教師共同努力,而在數學教學的具體工作中,還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第一,首先認識要統一:幾何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不能因為幾何難學就不要幾何。在認識數學與現實世界的密切關系,使數學現實化方面,幾何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構建直觀的、形象化的數學模型方面,幾何也有其獨特的作用。歐氏幾何有兩千多年的輝煌歷史,是人類文明成果中的一個瑰寶。對歐氏幾何的恰當學習,不僅能為學生邏輯思維的訓練及邏輯推理能力的培養提供良好機會,更重要的是,通過推理論證的學習使學生體驗邏輯的力量和證明的意義,體會“公理化”的數學思想方法。
第二,義務教育階段的幾何學習應有4個步驟:直觀感知──操作確認──思辨論證──度量計算。須知是要在數學活動中來學習幾何,即“做數學”。應使學生在觀察物體,認識方位、制作模型、圖案設計,實驗操作等親身活動中來體會、來感受數學、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幾何直覺、空間觀念。并強調注重探索圖形性質的過程。在此基礎上,才談得上對基本圖形的基本性質進行有限而必要的論證訓練,理解證明的意義,體會證明的思想,獲得一定的推理能力和論證意識。并且這里所言推理能力,不僅是指邏輯推理,還包括了合情推斷能力,這樣做也才完全符合認識論證“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一般規律。我國的幾何教學歷來較重視了上面所說的后兩個步驟,而較忽視前兩個步驟。傳統的幾何教材多以嚴謹、抽象、枯燥的單一呈現方式。也就是前兩個步驟未做好就跨人后兩個步驟。這對于十二三歲的初中學生來說,幾乎成了難以逾越的障礙,處于被動學習狀態。純粹的思辨論證及枯燥的計算不僅壓抑了學生思維的發展,而且也扼殺了幾何的生機。
第三,只有改革才能找到出路,包括課程內容體系的改革和教學方法的改革,當然首先是理念的改變。正在實施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對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教育部頒布的《數學課程標準》中對初中幾何內容的處理方式也提出了指導性意見:“不再單純以學科為中心組織教學內容,不再刻意追求學科體系的嚴密性、完整性、邏輯性。注重與學生的經驗結合在一起,使新知識、新概念建立在學生現實生活的基礎之上。”
第四,義務教育階段幾何課程最重要的目標應該是,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賴以生存的三維空間,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覺。幾何教學應使學生在空間觀念、合情推斷和演繹論證、定量思維等方面都獲得發展。幾何的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鮮活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生幾何學習的重要渠道。使學生養成“說理有據”的習慣,尊重客觀事實的精神,形成質疑、反思的習慣,理解證明的必要性和意義,體會證明的思想,形成證明的意識,掌握證明的基本方法,是初中幾何證明教學部分的核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