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視知識形成過程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盡管教師沒有作任何解釋,學生也很快看出圖乙比圖甲大。并說出:圖甲包含8個小方塊,圖乙包含9個小方塊。
5.小結深化。
當兩個圖形不能用重疊的方法或用重疊法也難以比較出其大小時,可以利用“小方塊”作為標準,進行間接比較。而且進一步指出:以一個小方塊為標準,圖甲的面積是8個小方塊那么大,圖乙的面積是9個小方塊那么大。
6.統(tǒng)一標準。
教師出示一個長方形。問:這個長方形多大?(設計“莫明其妙”的提問,目的是想引起一場爭論,加深學生對“小方塊大小要統(tǒng)一”的印象)學生紛紛舉手回答:“8個小方塊那么大”,“12個小方塊那么大”,“24個小方塊那么大”。這時,老師再問:“同樣一個長方形,它的面積為什么是8個,12個,24個……那么大呢?大家的意見為什么不統(tǒng)一呢?這時讓學生聽了一段錄音后發(fā)現(xiàn):原來是每個人心目中的“小方塊”大小不一樣。在此基礎上學生很快明白,小方塊大小不一樣會產(chǎn)生很多矛盾,因此,要想使同一個圖形的面積結果唯一,就必須有一個全世界統(tǒng)一規(guī)定的作為標準的小方塊。再告訴學生:這個國際上規(guī)定的、統(tǒng)一大小的方塊的面積,就叫“面積單位”。
通過以上的過程,學生不僅清楚地理解了這個抽象的“面積單位”的含義,而且也了解面積單位產(chǎn)生的簡單過程,親身體驗了面積單位產(chǎn)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