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新觀念自覺轉變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內容、方法和對象是構成教師的教學活動密不可分的幾個基本方面。其中教育思想居于首位。因為它對其余各方面起著重要的指導和決定作用。
(一)要解決為誰服務的問題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真切地認識到,教育思想確實不是別人臆造并強加于教師頭腦里的空洞抽象的概念,而是始終與教學活動并存的一種觀念形態。它的客觀存在又會在教學活動中以種種形式自覺或不自覺地反映出來。比如,我工作的起始階段,在學生考試或作業后批閱他們的試卷或作業本時,我總習慣把心目中優生的作業、試卷調至上面,先看先改,先知為快。惟恐多看幾份差生的作業、試卷影響了自己的心緒。
又如,我所任班級召開家長座談會時,曾有過這樣的現象:同優生家長交換意見時總是喜形于色,而對差生家長尤其是因種種原因沒能與教師很好配合的家長,心里老是憋著一口氣,等到交換意見時不是痛痛快快地說一通家長應該如何如何,就是告學生一狀。有一差生的媽媽曾坦率地告訴我,小孩學習成績差,一說開家長座談會大人的心都繃緊了。盡管這樣,厚著臉皮還得去。開會時知趣地坐在最后一排,拖到最后才輪到我同老師交換意見。
再如,課堂上學生答問的聲音小了或者作業需要改錯時,我總愛說:“給我再說一遍”、“把這道題給我改過來”等等。提問時打心眼里不愿意請差生回答,因為他們作答總不像優生那樣默契、精彩。
為什么對優生與差生有這樣截然不同的態度,說到底是個要學生為教師服務,還是教師為學生服務的問題。這不是教育思想在教學活動中的具體反映嗎?這深深地觸動了我。要做一個合格的數學教師必須自覺轉變教育思想。
(二)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教學觀
如何看待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僅僅是態度和方法問題,而是反映教師的整個教育思想正確與否的根本性問題。教學過程是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的辯證統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能有效地推進教學的程序,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只有教師的積極性是不可能的。教學中還要善于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組織、誘導和啟發學生通過他們自身的活動去理解和掌握知識,進而形成技能和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我曾經有過這樣的教訓。教師自我感覺講得清清楚楚,學生作業時卻糊里糊涂。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形?主要是教師教學中出于好心,但不放心,總是在擔心的思想指導下怕學生這不懂,那不會,于是一個勁地反復講。至于學生怎樣想,為什么要這樣想等問題,課前沒考慮,課中未顧及。這樣的教學最大的失誤在于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由此可見,教師的主導作用離開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既不能充分發揮,更不能產生好的教學效果。
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情況,根據我個人的體驗,教師必須在學習大綱,深鉆教材,分析重難點,構思教學計劃的同時,有必要設身處地地去體驗童心,即根據數學的學科特點,結合教學內容,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根據學生年齡心理特點去思學生之所思,難學生之所難,疑學生之所疑,好學生之所好。從學生好奇、好動、好強、好表現的特點出發,充分理解學生在老師和同學面前表現自我的欲望不僅強烈,而且常處于按捺不住、躍躍欲試的狀態。教師要善于把握這些特點,正確地對待他們,并盡可能創造條件,充分滿足其表現自我的欲望,那么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把教學過程變成學生自覺活動的過程。
下面是十年前發生的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一位學生,長時間里上課一言不發,我指名問他,他仍無言可答。同學笑他是“啞巴”。一次他剛買的橡皮擦不翼而飛,于是急切地來到辦公室找我“報案”。我滿以為他告訴我他的擦皮丟了就完了。結果他就這件小事慢條斯理地說了好一陣。什么擦皮的顏色、形狀、丟失時間、“懷疑對象”等等。他的這番言之有理的陳述完全出我意料之外,引起了我許多思索。這件事促使我做觀察、了解學生的有心人。
我發現在課間活動中,在一起玩耍的同學有說有笑,為了游戲中的順序、勝負免不了幾句爭吵。爭吵起來口齒伶俐,語言流暢,反映敏捷,理直氣壯,互不相讓。其中不少都是數學課上少言少語,膽小怕事的學生。通過對學生在課間活動中的這些表現的觀察,使我萌發了這樣的想法,能否把學生在活動中的“無拘無束,能說善辯”的表現和他們的思維活動聯系起來,和課堂的氣氛聯系起來?也就從那時開始,我在數學教學中以“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為改革課堂教學的突破口,進行了有益的嘗試。課堂上根據不同的內容,合理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對某一數學問題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口述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充分暴露思維上的障礙,學生相互啟迪,師生教學相長。久而久之,改變了學生上課不聽不說,只聽不說的被動局面,逐漸呈現出又聽又說,會聽會說的主動、愉快、活躍的學習氛圍。
比如,我在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一課時,在學生認識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以后,出示了這樣三個問題:(1)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了一個什么圖形?(2)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原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3)已知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怎樣計算它的面積?它的面積與三角形面積有什么關系?先讓學生邊看我的演示邊獨立思考。然后讓學生用各自準備的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各人準備的形狀不同)進行拼合,一邊拼合一邊圍繞上述問題自言自語。要求學生通過觀察演示,動手操作仍沿著上述問題的思路,把怎樣計算三角形面積以及在拼合中出現的不同情況(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形拼成長方形)、不同拼法(不同對應邊的拼合)在小組上(就近的四位學生為一小組)開展討論。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逐步用數學語言把推導的過程和結論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