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樂和分享中學習數學—《對稱》的教學片段及反思
背景與導讀
《對稱》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觀察物體》第2課時的內容。教材主要借助生活中的實例和學生操作活動判斷哪些物體是對稱的,找出對稱軸,并初步地、直觀地了解軸對稱圖形的性質。
一節成功的課堂教學,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并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展思維。因此,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我力圖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反映和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
1. 從興趣入手,以興趣為先導,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在情境中發現數學信息,找出數學規律。
2. 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3. 通過大量的動手操作,如拼一拼、畫一畫、折一折等,使學生通過大量的感性經驗形成表象,進一步體會軸對稱的含義,變“學”數學為“做”數學,提高動手實踐能力,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4. 讓學生學會評價他人,評價自己,喚醒學生自我許價的意識,讓學生建立自信,超越自我。
片段與反思
[片段一] 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今天春光明媚,森林藝術學校的小動物們就要出國演出了。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認識一下這些為國爭光的小藝術家們呢?
生:想!
師:看,它們來了!
(教師一邊說,一邊演示課件;學生一邊看課件,一邊說……)
師:看看,這些小動物藝術家們多可愛呀!同學們,請仔細觀察,每個小動物藝術家面部的左右兩部分,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能把它找出來嗎?
生1:小動物面部兩邊的大小是一樣的。
生2:小動物面部圖形的左邊和右邊是相同的。
師:你怎么知道它們面部左邊和右邊的大小是一樣的,形狀是相同的呢?
生:我是看出來的。
師:還有別的辦法嗎?
生:把小動物對折起來,看它的左右兩邊重不重合。
師:同學們真聰明!現在老師就用對折的方法來驗證一下,看看它們面部的左右兩邊真是一樣的嗎?
(課件演示,在動物們的中間出現對稱軸,對稱軸兩邊的大小和形狀是一模一樣的。)
師:老師把這些小動物沿著這條直線對折,對折后兩邊完全一樣,這樣的圖形我們叫它為對稱圖形,中間的這條直線就叫做這個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課件演示:圖形對折后完全重合的全過程。)
師:其實這種對稱現象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有許許多多,比如:
師:你們還能舉出一些特點和上面一樣的對稱圖形嗎?
生l:我們教室黑板的形狀是對稱的。
生2:我們家吃飯用的方桌是對稱的。
生3:我家用的多用插座左右兩邊是對稱的。
生4:我家桌子上的像框是對稱的。
[反思]
用學生喜歡的小動物導入,從學生年齡特點出發,選取學生感興趣的素材,伴隨著優美的音樂,讓學生在熟悉、親切的背景素材中,充分發揮聽覺、視覺的作用,自然地找出規律,體會對稱的特點。創設這樣的情境,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于使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課件的動態演示,貼近了生活的實際,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數學學習緊密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找數學,在生活中學數學。
[片斷二] 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師:請同學們找一找,下面每一類圖形中的哪些圖形是對稱圖形?哪些不是?并說出為什么。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商量,愿意選擇哪一類就選擇哪一類。)
數字類:
0 5 9 8 4 707 9779 10000
〔評析者語:這里用多位數作為對稱圖形的判斷不太合適,建議改用0~9這10個數字,讓學生找一找數字中的對稱圖形!
圖形類:
國旗類:
標志類:
魚 類:
生活用品類:
昆蟲類
(各組選派代表在全班作交流,組間互評,獎智慧星以示鼓勵。)
組1:老師,我們組選擇的是生活用品類,我們組認為牙刷、剪刀、酒柜是對稱圖形。
師:有沒有和他們意見不一樣的同學?
生1:酒柜不是對稱圖形,因為酒柜右邊有4個酒杯,左邊沒有。
生2:我看酒柜的形狀是對稱的,它里面放的東西不是對稱的。
師:你們說的都有道理,酒柜的輪廓是對稱的,但里面放的東西一邊有,一邊沒有,所以它不是對稱的。
〔評析者語:我們所研究的對稱圖形都是平面圖形,即教材中所說的“剪出來的圖形”(厚度忽略不計)。那么這里用實物圖片是否合適?會不會誤導學生?這是值得我們大家思考的。這里的酒柜是用的實物圖片,而不是平面圖形,所以才出現了“你們說的都有道理”的結果,這是不妥的。還有茶壺也是用的實物圖片,如果采用俯視的角度從上往下看,那它又是不是對稱的?另外,折扇的形狀呢?〕
組2:老師,我們選擇的是昆蟲類,我們組的答案是,四種昆蟲全部是對稱圖形。
師:那你們組能不能派一個代表來指一指,它們的對稱軸在哪里呢?
生:它們的對稱軸在這里。(該生到前面指出。)
師:同學們,他指的對不對?
生:對!
師: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對稱圖形,只要看它們對折后是否能夠重合,能夠重合的就是對稱圖形。
[反思]
教師挖掘了各種種類的圖案,加強了學科間的滲透,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數學本身的感受、領悟和欣賞。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兩個層面的合作交流,第一個層面是組內交流,第二個層面是全班交流。通過交流使學生感受到別人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以改變自己在認知方式上的單一性,促進其全面發展。同時,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也有助于反思并完善自己的認知方式,從而達到個性發展的目的。讓學生在相互爭論、補充、交流中尋找知識的答案,體會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