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中要注意嘗試與嘗試探究
新課程改革強調了學習過程的嘗試性,注重學生的自主嘗試學習性的養成,把嘗試性學習落實到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各個層次上,給學生創設更多的嘗試學習的機會,找準讓學生嘗試學習的切入點,不失時機的讓學生進行嘗試,讓學生在嘗試中學會猜想,在嘗試中學會驗證,在嘗試中學會歸納、推理,在嘗試中學會解決問題。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數學意識的養成,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現代教學觀告訴我們:確立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新理念,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參與者和嘗試探究者。整個學習過程應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嘗試探究"的過程。因此,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著重注意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引導學生"自主嘗試探究"獲得新知,是學生學習中學數學的主要策略。所謂自主嘗試探究是指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嘗試探究主題,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推理、調查、搜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嘗試探究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自主發展。下面我就如何能夠使學生進行自主嘗試探究學習談一點粗淺的想法。1、鼓勵發現問題。 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如果學生自己能發現的的問題,教師不簡單給出,而是讓學生在實踐中去發現、去提出,學生能提出問題,表明他進行了獨立的思考和分析。由于問題是學生提出的,他們的思維處于最佳狀態,渴望將這些知識弄明白,因而能積極主動的嘗試。
2、從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如學習立體圖形時,讓學生找出生活中的立體圖形。學習軸對稱時,讓學生思考,讓學生找出生活中哪些圖形成軸對稱。由于這些知識貼近生活,嘗試探究的熱情就會漲高。
3、將課本的結論改為問題。課本中有許多結論是現存告訴我們的,這對培養學生形成知識產生和發展過程無疑是無益的。為此,我們經常把課本中的結論改為問題,讓學生去嘗試探究。如多邊形外角和是360°,這是一種結論,改為“多邊形外角和為什么是360°”這樣有助于激發嘗試探究的積極性。
4、讓學生在動手做中嘗試。在美國中學教育界流行這樣一句話:聽過會忘記,看過能記住,做過才能學會。這很值得我們深思,是教數學,還是做數學。為此,在學習數學過程中,我們經常讓學生通過自己親歷摸一摸、擺一擺、拆一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畫一畫等各種形式的感官活動,同時經過猜想、類比、分析、歸納、推理等各種思維活動,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把外顯和動作過程與內隱的思維活動緊密地結合起來,把朦朧模糊的各種想法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從而獲得真切、可信的數學知識。如教學《立體圖形的展開圖》《用正多邊形拼地板》:由于教師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積極主動學習的課堂實踐環境,所以,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體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樂趣,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促進了他們的思維的發展。
5、在合作交流中嘗試。善于合作是當今社會人生存的重要標志之一。國家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過程與結果。教學實踐證明,合作學習能夠促使學習者意識到不同觀點之間的差別,從他人的觀點中獲得啟發和補充,在不同觀點交流和碰撞中,對自己和別人的觀點進行批判和反思,在各種合作性的解決問題的活動和討論中檢驗,綜合各種觀點,發展自己的見解。在合作交流中,我們的理念是:凡是學生自主嘗試探究,能解決則不再合作交流。同時,合作小組可以是教師指點,也可以是自找伙伴合作學習交流。同時,合作交流建立在個體嘗試的基礎之上。
總之,學生學習數學的真正意義不在于獲取數學知識,而在于經歷數學學習過程,掌握數學學習方法,培養數學學習能力。而"自主嘗試探究"正是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習方法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是中學數學教學的一項基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