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書》---10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反思(精選2篇)
《買書》---10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反思 篇1
在教授“100以內的加減法(二)”這部分知識時,原來我的設計是這樣的:出示36+8=44后,問:“這個44,你是怎么算出來的?”先讓學生自己想,說自己的想法,然后在組內交流,最后全班匯報。在我班教學時,學生中產生了許多種算法:(1)用計數器算;(2)列豎式算;(3)從36起連加8個1;(4)把36看成40,40+8=48,48-4=44;(5)把36中的6和8里的4湊成10,左邊變成40,40+4=44;(6)把右邊的8和左邊的2湊成10,左邊變成34,34+10=44;(7)把8看成10,36+10=46,46-2=44;(8)6+8=14,30+14=44;(9)擺小棒算…教師在學生說不同算法時適當點撥豎式的計算方法,與以前學的不同之處在于:滿十進一。 可是,在上課的前一天見這里的學生時,我出了一道12+13這樣的不進位加法題,看看他們平時是怎么算的,結果全班竟然只有兩種算法:即個位加個位、十位加十位和列豎式計算。我想,也許這種方法對孩子的影響太深了,所以我臨時改變了教學策略。上課時,這個班級的學生果然沒有說出其他更多的算法。所以,我只能牽一牽,放一放,努力去適應學生了。
另外,通過這節課我感到要注意培養學生平日的一些學習方法。比如,擺小棒的訓練等。
還有,我覺得本課中用30元錢可以買哪些東西這個設計很符合兒童的心理需要。如果這一環節只讓孩子們憑空想像著買東西,效果并不一定好。因為孩子們的實際生活還不太豐富,所以不如設計出一些孩子們喜聞樂見的電腦圖畫,讓他們感到更有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此外,如果在通過擺小棒講清豎式的算理之后,再回過頭來對照著黑板上的豎式一一對應地講一下,效果會更好一些。
《買書》---10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反思 篇2
〖教學目標〗
1.經歷具體的統計活動的全過程,體會統計的必要性。掌握統計的方法,能根據統計圖填統計表。
2.能對統計結果進行表述、分析并作出決策。
3.培養與人合作交往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課時是“統計與猜測”的第2 課時。教材創設了統計活動是統計“班里同學最喜歡哪些圖書”,統計的目的是“為班級設立圖書角,要買什么書”作出決策。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積累統計活動的經驗,體會統計的必要性和價值。我班沒有設立圖書角,為了使統計活動更切合我們班的實際需要,我考慮再三,決定以為班級的“月評比表”選擇大家喜歡的圖標,取代教材原有的素材,進行統計教學,并把重點放在學生探討如何合作做好調查(收集數據和整理數據)的方法上。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已連續5年使用北師大實驗教材,本班學生是以5人為一組的30人小班教學,日常教學中常以小組形式合作學習,并且在一年級時學生已兩次初步學習統計,認識統計圖、統計表。因此,本課堂上力圖通過學生的獨立活動、小組活動及集體交流,使學生掌握簡單的調查與統計的方法,并通過統計解決學生們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來進一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
〖課堂實錄〗
(一)創設問題情境,體會統計的必要性
師:今天咱們要為我班“月評比表”選一個圖標。(出示4個圖標:小熊、小娃娃、小兔、魔術師)你們最喜歡哪一個圖標?
(學生搶答,各抒己見。)
師:大家意見不一致,選哪一個呢?
生:咱們問一問每位同學最喜歡哪個圖標,統計一下,喜歡哪個圖標的人數最多,就用哪個。
(二)開展調查、統計的活動
1. 確定調查的方法。(學生提出不同調查方法的建議,并自由選擇本組的調查方法,體驗調查方法的多樣化。)
師:你們想怎樣調查?
學生匯報各自的想法。
生1:我想用誰喜歡什么,先讓他們舉手,再數一數的方法來調查。
生2:我們前一段選班委,同學都先投票,再“唱票”,讓幾個同學畫正字統計,我想咱們也可以用選舉的方法。
生3:我想用老師為我們準備的紙,請每個同學先在紙上寫下自己最喜歡的圖標,先統計出小組情況,再統計全班的情況。
生4:(補充)我們小組同學分工到別的小組去調查,比如1號去1組,2號去2組,3號去3組,4號去4組,5號去5組,再回來統計全班的情況。
生5:我想給你提個建議,你只要說1號去1組,2號去2組,后面不用說了,只要說:“以此類推”大家就會明白的,說的再簡練些,你同意我的意見嗎?(生4回答:我同意。)
(學生在交流中,不僅對調查方法進行補充,而且還對如何更好的將語言表達得清楚、簡練提出自己的建議,起到了相互補充、相互學習、互相尊重的作用。)
生6:(搶答)我不同意!要是都下位的話,全班就太亂了。
師:那有其他辦法嗎?
生7:我想我們一組可以將統計表給二組,二組的表給三組,以此類推向后傳,就能統計全班的情況了。
師:傳一次各組只統計了一個組,其他組呢?
生:(搶答)再多傳幾次,傳到統計表又回到自己組就行了。
生8:我們組太靠后了,我想能不能請一組同學幫我們抄一份他們組的統計表,我們就不用下位了,那就不會亂了。
師:一組你們愿意嗎?(一組回答:愿意!)
師:其他組同學你們有什么想法嗎?
其他組學生搶答:我們也幫他們組抄一份。
2.開展個人和小組的調查統計活動。(通過個人與小組的調查活動,體驗在收集數據時的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態度,同時培養小組合作的意識與能力。)
師:無論選擇哪種方法調查,首先都要先做什么工作?
生1:調查小組的情況。
生2:每個人最喜歡哪個圖標。
師:請大家按以下步驟進行調查活動:
(1) 請你選出最喜歡的圖標,并在記錄表中自己座位號的方格中畫“√”。
(2) 按照畫“√”的內容,從小籃中選出圖標投票。
(3) 再以小組為單位統計本組情況,填出統計表。
(4) 各組按照剛才確定的統計方法,收集全班的調查數據,整理數據,并繪制全班的統計圖表。(學生認真負責地在有序的學習氛圍中共同合作進行統計。)
3.展示、交流各組繪制的統計圖表,互相反饋,進行訂正。
師:你們組的統計有錯,可能在哪里出了差錯?
生1:我想是把數讀錯了。
生2:那也不一定。
生3:還有可能是我們畫統計圖時畫錯了,數得也就不對了。
師:錯了沒關系,我覺得應提醒大家注意一點。
生:(搶答)統計的每一步都要仔細。
生4:(補充)我覺得大家共同完成一件事,每個人都要認真仔細。
師:咱們現在用舉手的方式驗證一下,讓出錯的組再統計一次。
4.根據制成的統計圖表進行數據分析,作出推斷。
師:通過這個統計活動,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全班喜歡小兔的人數最多,喜歡小娃娃的人數最少。
生2:我知道喜歡小熊的人數和喜歡魔術師的人數差不多,只差3人。
生3:我把喜歡各種圖標的人數加起來:10+1+12+7=30,正好是我們班的人數,說明今天我們統計了30個人。
師:今天進行統計的目的是為班級“月評比表”選擇一個大家最喜歡的圖標,統計的結果表明,應該選擇哪個圖標?
生:(異口同聲)小兔。
(三)全課小結
師:在今天的學習中你有什么收獲?
生1:統計出全班同學喜歡小兔的人數最多,那我們就選小兔作為“月評比表”中的圖標。
師:統計的結果和誰想的一樣?(一樣的同學高興地舉手。)可是還有許多同學不太滿意。沒有選中你喜歡的圖標的同學能說說你有什么想法嗎?你會不會不高興呀!
生2:不會。因為多數同學喜歡小兔這個圖標,少數要服從多數這才比較合理。
生3:通過統計我還知道做事情要認真。
生4:小組合作要分工明確,同學合作要認真。
生5:我們組在統計的時候別的組給我們組提供了調查資料,我們很感謝他們。
師:大家齊心協力,互相幫助就能做好每件事情,我也很高興。以后每個月的評比表都需要圖標,咱們按照統計的情況依次進行選用好嗎?(全班同學高興地一致通過。)
〖教學反思〗
通過走進新課程,使我感受到教學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是以往教師沒有關注的。那就是人的個性、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而在教學改革中使我深深體會到這些方面的發展,直接關系著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的形成。因此,令我思考的是作為教師應以一種什么樣的全新的教學方式來帶動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師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一種互動,從而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
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本課以個人、小組、全班三結合的方式,開展調查與統計活動,人人參與體驗收集數據、整理數據、描述數據與分析數據的全過程。由于我們一直在搞階段評比活動,為“月評比表”選擇圖標也就成為了學生生活中的一件真實的事情。由學生通過統計確定圖標,他們無疑能感受到統計的作用與價值。這節課學生們不僅有知識、方法的收獲,更有同學間如何合作、自己如何對待做每件事情的態度等方面的收獲。我想這遠比只掌握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更有價值。
〖案例點評〗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應經歷簡單的數據統計過程,對數據統計過程有所體驗,應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能對統計的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本案例中,教師組織活動時,首先注意激發學生參與調查的興趣,當學生遇到意見不統一時,體會了統計的必要性,學生樂于參與活動;其次,注重全員參與和小組合作,讓學生充分地體驗統計的過程,從中學習收集數據、整理數據的方法;最后,讓學生結合統計的情況進行分析,特別讓沒有選中自己圖標的學生談體會,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僅學會分析問題,更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真正的主人,發揮了作為一個小公民的作用,使學生有公民意識。
點評人:王長義(天津河西區教研室)
〖編者點評〗
在一年級學習統計時,學生已經對統計活動的全過程有所體驗,也積累了一定的統計活動的經驗。正是有了這個基礎,這節課學生才會表現得如此主動、出色。本冊的統計教學,側重在“怎樣調查收集數據”與“分析數據作出推斷或決策”上。前者能體驗“與人合作”“實事求是”等價值觀與情感態度;后者能進一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這節課學生們充分地發表了關于怎樣調查與合作的建議,令人印象深刻;他們在合作與交流中,的確獲得了正確的價值觀與積極的情感態度的體驗。在學生獲得尊重、信賴、民主、開放的課堂中,學生的潛能才可能得到充分發揮,他們的表現才會時常讓成人感到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