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以內的加、減法(二)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00以內的加、減法(二)是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屬于《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的領域,隸屬于“數的運算”,在教材中處于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承接了一年級下冊的100以內的加、減法(一)口算教學,同時為二年級下學期的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做鋪墊,對以后的計算的正確和快速產生直接影響。
一、教材內容分析。
1、內容結構
整理與復習(p33-35)實踐活動“我長高了”(p36-37)
本單元主要教學筆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筆算兩位數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估算兩位數加、減法,共安排了11個例題、6個練習、1次實踐活動。
2、單元教學目標
①使學生會計算(主要指筆算)100以內的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會計算加減兩步式題(強調能口算要用口算)。
②使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加、減法估算,并說明估算的思路(估成最接近的整十數)。
③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100以內的加、減法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3、單元教學重、難點
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算理,使學生能正確的筆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
二、具體內容分析
1、兩位數加兩位數(p8-15)
主題圖:
“參觀博物館”的情景圖
圖中給出了二年級四個班的學生人數和兩輛限乘70人的客車:一是讓學生感受到實際生活中確實存在著需要用兩位數加法計算的問題,體會學習兩位數加法的實際意義;二是給學生創設一種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三是為后面的不進位加法和進位加法(特別是例題安排)提供實際背景,讓學生從熟悉的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決的計算問題,有利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加減法計算。
例1的教學(不進位加):
例1這節課至關重要。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加、減法的筆算教學,是加、減法筆算的基礎。是利用主題圖所提供的乘車素材,進一步理解加法的意義,列出算式:36+30
由于兩位數加整十數的加法學生在一年級就已經會口算了,所以教材直接給出了口算的結果,例1的關鍵處是如何從口算過渡到筆算,借助小棒明白算理。
為了突出豎式的寫法,教材配合小棒圖按如下程序
幫助學生理解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列豎式時個位上的數和個位上的數對齊,十位上的數和十位上的數對齊,個位相加得到幾個一,結果寫在個位上,十位相加得到幾個十,寫在十位上。
它的算理不難,難就難在如何寫豎式。因此要加強基本技能的訓練:
增設:8+41=
值得說明一點就是: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筆算的形式,因此在教學中還要教會學生認真審題,即口算直接填寫答案,而筆算是要用豎式計算的,并提醒孩子們在豎式計算時要看清運算符號和數,完成后要記住在橫式上寫上答案。包括這個單元的教學中都要繼續培養學生的筆算習慣。
例2的教學(不進位加):
例2是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進位加法,重點解決豎式計算從哪一位加起的計算順序問題。教學時先讓學生觀察插圖,根據插圖引出加法算式“35+34”,然后放手學生自己解決計算問題,因為有了例1和一下的學習,相信學生能把口算和筆算的結果都展示出來,計算后讓學生分小組交流一下自己的算法,重點說一說是從哪一位加起的,教材啟發學生思考計算順序時特別讓學生思考“還可以怎樣加”,其目的主要是讓學生明確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也可以從十位加起。以此突出例2重點解決計算順序的編寫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