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以內的加、減法(二)
教學建議:是能口算時,不必寫豎式,提醒學生能口算的要盡量的口算;
例3的教學:
例3通過乘車的情境圖,運用圖文傳遞信息:車上原來有67人,上車28人,下車25人,現在有多少人?理解意義,列式:67-25+28=67+28-25=因為有了前面的知識基礎,
有了例1和例2的基礎,完全放手學生獨立計算,會出現:
67-25=42 42+28=70(人)書上顯示的,幾乎沒有學生這樣做,麻煩;用豎式計算67-25+28=70;或者42+28=70,能口算的盡量的口算了這三種做法都要學生注意豎式的格式。
注意:這個小節完成時,要強調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題的計算順序。
例4的教學(加減法估算):
關于估算,《課標》中有明確的說明,它是這樣描述的:“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
這是第一次正式教學估算,是估算意識滲透、估算習慣養成的起步,是“估計”的啟蒙,要求學生能敘述怎樣估的過程。這節課要讓學生明白再不需要精確計算是,突出估算的簡便。例4選用學生熟悉的事例:讓學生判斷媽媽要買三種生活用品,帶100元錢夠不夠,理解加減法估算的實際意義;體會估算的策略是多樣化的,學生會出現:
1、第一步計算運用了估算,第二步是精確計算,如:買熱水瓶后大約剩70元,買燒水壺后大約還剩30元,買水杯夠了。(買其中任意兩種物品估算一次)
2、兩步計算中都運用了估算,如:買熱水瓶和燒水壺大約70元,加上買水杯的大約是90元,100元夠了。(連加、連減、加減混合)
通過交流各自不同的估算方法,使學生認識到:估算的方法并不唯一,要根據具體問題靈活選用估算方法,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估算思路,是要讓學生解釋估算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