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加幾》教學反思(精選2篇)
《9加幾》教學反思 篇1
經過前兩節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因此本節課的重點不再是研究湊十法。5、4、3、2加幾,都是與前兩節內容相關的小數加大數的試題,要求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完成這些計算。
在新課之前,我讓學生復習口算9加幾和8、7、6加幾的試題,因此當出現例題5+7時,有的學生很自然想到了7+5等于12,所以5+7也等于12,也有一些學生用湊十法口算,我也給予肯定。本節課我把重點放在“突出思考過程,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上,每道題要求學生口述思考過程。如:計算5+8,想:因為8+5=13,所以5+8=13。例1、例2中的每一道題都要求學生像這樣說思考過程,最后引導歸納總結:兩個加數的位置交換了,得數(和)不變。大部分學生能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還給這句話配上了手勢語,學生能一邊說,一邊做手勢語,這為今后教學加法的交換律作好了鋪墊。
這節課學生興致很高,說得好,算得對。練習時,我把20以內的進位加法口算題用卡片讓學生以開小火車的形式算了好幾遍,90%的學生能算對,有二十多個學生算得又快又對,有部分學生速度較慢。
《9加幾》教學反思 篇2
《9加幾》是小學一年級數學第七單元《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第一課時,本節課通過創設“熱鬧的運動會場”這一情境,讓學生學會“9加幾”的進位加法,初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并初步認識用“湊十法”來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上課開始時,我出示了主題圖,讓學生說說圖意,再根據圖意列式,學生很快列出了“9+4=13”,接著,我讓學生“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把9把放在心里,往后數了4個,就是13。
生2:我是看出來的,幼兒園的時候我就會了。
生3:我用手指算出來的,10個手指不夠算,我再拿出3根鉛筆一齊算。
生4:擺小棒,先擺9個,再擺4個,一共是13個。
生5:把9分成5和4,把4分成2和2 ,5+2=7,4+2=6,7+6=13。
生6:我會算9+5=14,所經9+4=13。
學生說出了6種不同的計算方法,但沒有一種是教材上要求的“湊十法”,正當我對要不要引導出“湊十法”感到舉棋不定時,兩個學生說出來了,確實讓我心頭一震,欣喜萬分。
生7:把4分成1和3,9+1=10,10+3=13。
生8:把9分成4和5,5+5=10,10+4=14
面對如此聰明,肯動腦筋的學生,我深感學生的潛力不可估量。
教后記:算法多樣化是課堂標準中的一個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指讓學生掌握多種方法。學生有著不同的知識背景和思考角度“湊十法”并不是對每個學生來說都是絕對的好方法,所以,教師應開放自己的思想,開放學生的思維,提倡算法多樣化,只要是學生自己動腦想出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但學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簡便的,有時導致速度很慢,面對多而雜的計算方法,學困生還可能會看得眼花潦亂,不知所以,導致一種方法也沒掌握好,所以,我個人認為教師適時地強調“湊十法”的好處還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