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 “9加幾”的教學設計|人教課標版(精選2篇)
1.9.1 “9加幾”的教學設計|人教課標版 篇1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96~97頁的內容及練習十七第1~3題。
教學目標 :
⒈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自己得出9加幾的方法;通過比較,使學生體驗比較簡便的計算方法;使學生初步理解“湊十法”;初步掌握“9加幾”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并能正確計算9加幾的口算。
、才囵B(yǎng)學生的觀察、合作交流和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散學生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⒊在學習活動中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
教具、學具準備:運動會場景圖、師生共同準備18根小棒。
教學過程 :
一、準備性練習
、背鍪究ㄆ9+=10”,指名回答。
、部诖
2 4 6 3 5
/ \ / \ / \ / \ / \
1 1 1 1 1
、晨谒悖
9+1+2 9+1+5 9+1+3
二、新課
談話:從這節(jié)課開始,我們學習20以內的加法。
、眲(chuàng)設情境,設疑激趣
同學們,十一月份也就是十四周我們學校舉行了全校運動會。瞧,比賽開始了,運動場多熱鬧哇(出示主題圖)!跑道上正在進行二年級的60米跑決賽,運動場的中央還進行著跳繩、踢毽子和跳遠等比賽項目,在操場四周的看臺上,同學們正在為參加比賽的運動員加油。為了給運動員解渴,他們還準備了一些飲料,已經喝了一些,比賽快結束時,小俊問:“還有多少盒?”
、步虒W例1
、沤M織學生討論“還有多少盒?”的問題。
、 小組討論,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 組織全班學生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請小組代表向全班同學介紹本組的方法。
學生出現四種算法:
a.數數法:1,2,3,……12,13,一共有13盒。
b.從9接著數: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著數10,11,12,13,一共有13盒。
c. 從4接著數:箱子外面4盒,然后接著5,6,7,……12,13,一共有13盒。
d.用“湊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飲料放在箱子里湊成10盒,10盒在加上剩下的3盒。
教師說明:你們說的幾種方法都很好,這四種方法中你最喜歡哪一種?
③ 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剛才有的同學用數的方法知道了還有多少盒飲
料,也有的同學是通過計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們一起看一看這些同學是怎樣計算9加幾的。
提問:要算還有多少盒飲料怎樣列式?(板書 9+4)
理解“湊十法”
教師:9+4該怎樣計算呢?請同學們用小棒擺一擺。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操作:左邊擺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飲料,右邊擺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邊的4盒飲料。
演示口算過程:
教師邊提問邊指導操作:該怎樣移動小棒呢?(指名演示)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幾盒就湊成了10盒?這個1盒是從哪來的?外邊的4盒飲料拿走1盒后還剩多少盒?10盒與剩下的3盒合起來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
根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如下:9+4=13
問:誰能結合板書完整地說一說,剛才我們是怎樣計算9+4的?
④ 利用教材的資源提出用加法計算的數學問題。
問:踢毽子和跳遠的一共多少人?應該怎樣列式?(板書 9+6)
問:9+6等于多少呢?自己用小棒擺一擺。
學生匯報后,教師啟發(fā):你們還可以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每提一個問題,教師就讓學生說一說一共有多少人。對于9加幾的問題,還要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三、反饋練習
、本毩暿叩1題
① 先說圖意,再列式。
、 集體評議、訂正,并說一說計算方法。
⒉練習十七第3題
、佟疤菈K圖”
、凇拔浵佁Т笙x”圖
結合題目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螞蟻雖小,但它們團結合作,就能戰(zhàn)勝大青蟲。對學生滲透團結協作精神。
、 教師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都會計算9加幾了?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的題有什么特點?(板書課題 9加幾)
教師指出:今天我們學習的9加幾,計算9加幾的題目可以用數數的方法,
也可以用計算的方法。
五、課堂練習
練習十七第2題
學生在課本上獨立完成,個別有困難的學生,教師給予個別指導和幫助,也可以借助學具學習。
教學反思:
9加幾是在學生學習了11~20各數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20以內進位加法的第一課。學生掌握好本節(jié)知識,可為進一步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礎。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及學生已有的經驗,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盡量做到以下幾點:
、眲(chuàng)設富有兒童情趣的活動情境,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為目的。
新課開始,根據一年級兒童的好動、坐不住的特點,創(chuàng)設情境,以我們學校剛開過運動會為切入點,主要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積極性,并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體驗數學與生活息息關。
2、 教學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采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提倡算法多樣化是《新課程標準》計算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對原來的老師牽著學生鼻子走的教學方法的一種反擊。尊重學生的想 法,鼓勵獨立思考,提供算法多樣化,充分尊重學生自己發(fā)現的方法和自己的擇,只提問:“你喜歡哪一種方法?”不急于評價每一種方法的壞,通過同學間的相互交流,讓學生了解計算的多種方法。
、忱媒滩馁Y源,初步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目標 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今天的教為明天的不教,是教他們的學習方法,而不是死搬硬套做幾套題。本節(jié)教材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由于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自己提出問題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學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并加以抽象,列出算式,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結果,這樣使學生從中體會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關系密切,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使其數學能力得到培養(yǎng)和發(fā)展。另外,這節(jié)課如要用做活動課件來說明數學中的一些問題,學生的興趣會更厚,記憶會更深,效果會更好。
1.9.1 “9加幾”的教學設計|人教課標版 篇2
教材分析:9加幾的加法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一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這是在學生已經學習,能熟練計算了10以內的加法和10加幾的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以后學生學習各種進位加法的基礎。教材采用的是“湊十法”來進行加法計算。
重點:讓學生理解湊十法的算理。
難點:讓學生掌握湊十法。
關鍵:讓學生掌握湊十法的基礎上進行充分練習。
學習目標:
1.讓學生了解9加幾加法的算理,經歷9加幾加法的計算研究過程;
2.使學生能正確的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并選擇自已喜歡的算法進行計算。在探究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提取有效信息進行分析、綜合等能力;
3.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4.在發(fā)現加法算式規(guī)律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有序的思維能力,初步滲透函數思想。
一、課前談話
師:小朋友的歌聲真動聽,老師想看到你們漂亮的坐姿。哪個漂亮的小朋友給老師介紹一下你們在下課時間玩的游戲,說說當時的心情。好,那讓我們帶著愉快的心情進入數學世界。
二、師生問好:小朋友,你們好!
三、創(chuàng)設情景,發(fā)現并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1.師:猜猜今天老師來我們一(2)班是干什么?其實我是帶來一個難題想讓咱們班小朋友幫幫忙,愿意嗎?
2.秋游活動,老師買了一些飲料,小朋友幫老師看看?提取數學問題。
要求:四人小組討論,我們可以用小棒當飲料,把每個人的想法說給小組長聽,在派一名代表匯報。(通過小組合作,能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其中,并且折射出更多的計算方法。根據學生的匯報表現給予相應的評價)
3.匯報
生1:一個一個地數;
生2:從9接著數;
生3:湊十法(9+4=13生一邊說師一邊演示課件)
…(多個小組匯報)
4、讓學生說說你喜歡哪一種方法?為什么?從而優(yōu)化算法。
四、運用已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師:剛剛美猴王一直關注著我們小朋友,覺得學習很有趣,他也要與我們一起研究數學問題。瞧!你想到數學問題了嗎?(出示9個桃子,8個蘋果,6個梨的圖片)。
1)生:桃子和梨一共有多少?
梨和蘋果一共有多少個?
桃子和蘋果一共有多少個?
2)選擇你喜歡的問題解決。
指名匯報:生1:我解決…9+8=17,我是這樣想的…
生2:我解決…8+6=14,我是這樣想的…
…
。ň毩暽杂刑荻,照顧到學有余力的學生。同時讓知識更具系統(tǒng)性)
2.小結揭題:今天我們創(chuàng)造了什么數學知識?(9加幾)
師:現在小朋友用自豪地語氣說說你都會9加幾。
老師祝賀你們研究成功,這節(jié)課滿意嗎?不過有一點點美中不足,黑板上的算式有點亂,誰有辦法?
9+9=18 9+4=13 9+5=14 9+7=16
9+8=17 9+3=12 9+2=11 9+6=15
1)有序的排列;
2)找規(guī)律:(加數與和之間的關系等規(guī)律)
五.課后作業(yè)
這節(jié)課我們幫老師用數學方法解決了飲料問題,發(fā)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問題,在小朋友的平時生活中有9加幾的數學問題嗎?把它記錄下來,作成數學知識小卡片。
六、設計理念
這節(jié)課的設計是本著以下幾個理念進行地:首先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學習數學知識又能為生活而服務,感受數學與生活二者之間的緊密聯系;
其次追求算法多樣化,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性,尊重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課堂實踐中不乏有精彩的火花,例如:有學生在計算9+8時會這樣計算:9可以分成4和5,8可以分成3和5,先算5+5=10,再算3+4=7。同時又應該看到算法優(yōu)化的重要性。
第三,在練習設計上,注重人文,面向全體,讓教室里的每一位學生都有興趣參加練習,并且選擇適合自己學習能力的問題。還要深入挖掘教材,把簡單的數學知識升華到數學思想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