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電視》
[教材分析]
本課是北師大版小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穿越時空的生活”中 “多姿多彩的傳媒世界”的主題1的內容《怎樣看電視》,這一課題的學習對學生極富現實意義。因為現在,無論是廣播、報刊,還是電視、網絡,各種媒體都和我們的生活發生著密切的關系,它們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電視更成為我們日常生 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們在電視中能享受快樂、增長知識、開闊眼界,并加速對事物的認知過程。但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為了看電視與長輩發生爭執是比較常見的現象,課文即具體呈現了一個例子。課文中場景的表現,從而引導學生就此思考、討論,形成正確的認識和態度,就課文所提問題各抒己見進行討論活動,認識大眾媒體對促進自己成長所發揮的積極作用與負面影響,從而培養學生正確處理問題和辨別是非的能力,促進學生健康的成長。本課附上“以連環畫的形式,表現了一個男孩因為不能正確處理看電視與學習的關系而導致的一些問題”。讓學生討論,能選擇適合自己的電視欄目,能合理安排時間,能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與父母進行平等交流、溝通,提出正確應對方式并鼓勵他們實施。
[學情分析]
中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尤其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比較廣泛,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體驗也較深刻,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能 通過自己眼睛的觀察,身體的接觸,心靈的感受,認識大眾傳媒,了解大眾傳媒的特點和大眾傳媒事業的飛速發展,從而感受到大眾傳媒與人們的緊密聯系和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但在媒體使用的能力上,不 同的學生還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許多學生對媒體使用的選擇上還有一定的誤區。在學習方法方面,四年級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小組合作、調查問題的方法,若要順利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就要善于調動和運用學生已有經驗,并引導他們運用自己掌握的學習方法和調查方法,豐富發展他們的認知、理解和感悟,并受到教育、獲得 經驗。
[設計思路]
品德與社會教材具有生活性、活動性、社會性和實踐性,所以教學時必須依托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依據現代認知理論及發現法的教學模式,設計本課時充分挖掘學生熟悉的生活資源,合理利用資源,在一個個貼近學生生活的活動中落實教學目標,回歸“教會學生做人”這 一本質中去,使教學真正體現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這一理念。根據教材的特點,在進行本課教學時,采用了創設情境法,以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寓教育于活動中,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主動參與活動,自主探究,實踐體驗、合作交流,創造開放又有活力的活動課堂。教學中,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資 源,以多媒體內容為開展教學活動提供契機,將整個教學活動有序地組織了起來。在教法上,創設和利用社會生活情景,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方式,把體驗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小組學習”, “調查+交流”的活動形式,大大的開闊了的學生的視野。豐富發展他們的認知、理解和感悟,受到教育、獲得經驗,培養了一種創造和諧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