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品德與社會 騰飛的中國教案
材料1:農村生產中的“大鍋飯”問題:
1976年,在安徽省最窮的鳳陽縣,在鳳陽縣最窮的小崗村,村民一起勞動,一起分享勞動成果。但是卻出現了“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攆人”這樣的勞動狀態。
由于這種“大鍋飯”導致了村民“干多干少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多干的不如少干的,少干的不如不干的,不干的不如搗亂的”,于是就出現了“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攆人”的奇怪現象。最終結果就是:無米下鍋、外出乞討。
大鍋飯——平均主義——扼殺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大包干——按勞取酬——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材料2:小崗村“改革”帶來的巨變:
1978年11月底,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農民先是自發地,后來在省和中央領導的支持下,對小崗村的土地進行了“承包”,農民稱作“大包干”,農民說:“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這打破了集體生產的“大鍋飯”,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1979年秋,全村糧食總產量由原來的3萬多斤猛增到12萬斤,相當于1966年到1970年5年糧食生產的總和。這個“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三靠村”第一次向國家交售糧食32500公斤。
現珍藏于中國革命博物館的由農民起草的一份歷史文件——“我們分田到戶 每戶戶主簽字蓋章 如此后能干 每戶保證完成每戶全年上交和公糧 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 如不成 我們干部作(坐)牢殺頭也干(甘)心 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18歲”。小崗村民在這張從小學生作業本上撕下的紙條,寫上幾行文理不通錯誤字不少沒有標點的協定,加上一個個血紅的手印,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歷史見證。板書設計:(選用)作業設計: 教學反思:(選用)課題:三、騰飛的中國課題2國家的主人 (第一、二課時)課時數:二課時教學目標知識目標:我國的國家性質,人民與公民的區別,公民基本權利的涵義,我國的權利保障體制,我國公民享有的基本權利,如何正確行使公民的權利。 能力目標:正確認識自己的主人翁地位的能力,分辨公民和人民的能力,認清公民可以享有的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的能力,提高正確行使權利的能力,自覺遵紀守法,學會尋求法律保護。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增強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感情和我們是中國公民的自豪感。 在行使權利時,不能我行我素,要重視他人的權利,要維護國家、社會、集體的權利,要遵循法定程序和法律規定。教學難點: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正確行使公民的權利教學重點: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如何正確行使公民的權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資料,排練劇本一、我介紹: 二、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 1、 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設問:哪位同學對歷史感興趣? 展示圓明園殘跡歷史圖片,問你認識這個地方嗎?是什么原因造成? 從此中國社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為改變這一狀況,很多仁人志士,進行了艱苦的奮斗,你認識這些人是誰嗎?(展示圖片:林則徐、洪秀全、譚嗣同、孫中山、毛澤東)你還能說出幾位嗎?誰能說出這些人當時代表的社會力量? 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新的中國的建立做出努力的力量有哪些?這些力量在這個國家中應該處于什么地位? 展示國徽,讓學生分析國徽組成,每一部分代表的涵義,最后總結國徽的體現了什么? 2、人民與公民的區別 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是不是所有的中國人都是國家的主人? 這涉及兩個重要的概念:人民與公民。閱讀教材p6—第一段正文,告訴我你覺得什么是人民?什么是公民?有什么關聯? 3、公民權利的保障 xx年可以說是世界的選舉年,你能說出幾個國家的大選嗎?日本的選舉有“八當七落”的說法,你知道什么意思嗎?我國是這樣嗎?說明了什么問題? 展示人民大會堂的圖片,你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其主要的功能是什么? 我國公民的權利有制度保障。 公民權利的保障除了物質保障、制度保障之外,還需要平自家庭、學校、社會及他人的保障,否則權利就會落空,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律保障。 由教師講解:加強立法與司法。 要求學生閱讀田甜的資料,分組完成四個問題。然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