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思品糧食來得真不容易
糧食來得真不容易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糧食的生產過程,體會糧食來之不易,激發兒童尊重勞動人民的情感。
2.引導兒童對日常的飲食習慣進行思考,培養兒童愛惜糧食的行為習慣。
教學準備:
老師:錄像帶〈〈糧食的生產過程〉〉,古詩〈〈憫農〉〉。
學生:(1)提前向父母或他人詢問糧食是怎么來的?
(2)觀察中午學生在學校吃飯的情況。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活動案例二 糧食來得真不容易
1.復習上節課學習的“植物的生長規律是什么”?
2.引新課:上節課,我們講了在秋天這個收獲的季節中,我們要學習和發現一些農業知識。那么,這節課我們就接著學習第二個農業知識:糧食是怎么來的?
3.學生自由講自己調查的情況和結果,以及學生自己頭腦中認為的糧食得來方式。
4.老師帶學生看書學習糧食得來的經過。
(插秧、播種----澆水施肥,植物生長---收割---揚場---加工----白米飯或白面。)或者看錄像帶〈〈糧食的生產過程〉〉。
5.學習愛惜糧食的傳統美德。
(1)過渡:正因為糧食來得真不容易,所以我們要珍惜糧食。
(2)學生講觀察中午學生在學校吃飯的情況。
(3)師生討論:我們該如何節約愛惜糧食?
第一:不剩飯,不灑飯,不倒飯,吃多少盛多少飯,多余的打包帶回家。(大學生倒飯調查)
第二:講日本老板到中國做客吃飯的故事。
第三:講海船上鍋盔饃救了一船人的故事。
(4)判斷誰對誰錯。
5.學習古詩〈〈憫農〉〉。
6.每課小故事。(《科普知識故事》中與糧食相關的故事:一籃“黑頭發”和“谷子脫皮”。)
7、布置作業:調查我們這里的農產品都有哪些?(去市場、超市)做調查表,仿照書上p18—p19頁內容填寫。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糧食的生產過程,體會糧食來之不易,激發兒童尊重勞動人民的情感。
2.引導兒童對日常的飲食習慣進行思考,培養兒童愛惜糧食的行為習慣。
教學準備:
老師:錄像帶〈〈糧食的生產過程〉〉,古詩〈〈憫農〉〉。
學生:(1)提前向父母或他人詢問糧食是怎么來的?
(2)觀察中午學生在學校吃飯的情況。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活動案例二 糧食來得真不容易
1.復習上節課學習的“植物的生長規律是什么”?
2.引新課:上節課,我們講了在秋天這個收獲的季節中,我們要學習和發現一些農業知識。那么,這節課我們就接著學習第二個農業知識:糧食是怎么來的?
3.學生自由講自己調查的情況和結果,以及學生自己頭腦中認為的糧食得來方式。
4.老師帶學生看書學習糧食得來的經過。
(插秧、播種----澆水施肥,植物生長---收割---揚場---加工----白米飯或白面。)或者看錄像帶〈〈糧食的生產過程〉〉。
5.學習愛惜糧食的傳統美德。
(1)過渡:正因為糧食來得真不容易,所以我們要珍惜糧食。
(2)學生講觀察中午學生在學校吃飯的情況。
(3)師生討論:我們該如何節約愛惜糧食?
第一:不剩飯,不灑飯,不倒飯,吃多少盛多少飯,多余的打包帶回家。(大學生倒飯調查)
第二:講日本老板到中國做客吃飯的故事。
第三:講海船上鍋盔饃救了一船人的故事。
(4)判斷誰對誰錯。
5.學習古詩〈〈憫農〉〉。
6.每課小故事。(《科普知識故事》中與糧食相關的故事:一籃“黑頭發”和“谷子脫皮”。)
7、布置作業:調查我們這里的農產品都有哪些?(去市場、超市)做調查表,仿照書上p18—p19頁內容填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