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思品 有毅力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有關(guān)堅毅的格言。
2.懂得毅力對一個人的成長和事業(yè)的成功有重要作用。
情感:
1.崇敬有毅力的人。
2.愿意做一個有毅力的人。
行為:
1.在學習和生活中能主動戰(zhàn)勝自己的惰性,磨練自己的毅力。
2.學習和做事不怕困難,持之以恒。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jù)課程標準三至五年級“勇敢堅毅”德目中的有關(guān)要求設(shè)置的。這一課與下兩課同屬一個單元。設(shè)置本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從小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之一就是自我控制的能力差,因而在學習、生活中常常出現(xiàn)一些問題:上課聽講精神不集中;想改正缺點,卻又管不住自己,等等。幫助他們學會控制自己,培養(yǎng)堅強的毅力,是促使他們進步的重要一環(huán),可以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怕困難,有堅持到底的信心和決心。
本課分三個板塊。
1.第一個板塊是導(dǎo)入,用討論問題的方法引入課文的學習。三年級有《做事有始有終》一課,讓學生回顧過去學過的知識,并對照一下自己的行為,很有好處。這為學生鞏固已有的道德知識和學習新課,深化對該觀點的認識,起到一個很好的鋪墊作用。
2.第二個板塊是課文,分為三部分。
3.第三個板塊是練習。
教學建議
1.本課教學的重點是為什么做事要有毅力,教師可通過一些具體的例子,告訴學生有毅力的重要性。本課的教學難點是怎樣做到有毅力,因為懂得做事要有毅力容易,而要做到有毅力,那就比較難了。同時,該課的教育效果也不能立竿見影,因為堅忍不拔的毅力需要學生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yīng)重點給學生一些行為上的指導(dǎo)。
2.本課教學要讓學生掌握四點:一是知道要想做成一件事,必須有毅力;二是懂得什么是毅力;三是明白怎樣去培養(yǎng)毅力,即要有明確的奮斗目標,要主動鍛煉,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
3.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讓學生列舉自己在語文課、思想品德課里學過的事例和自己熟悉的其他事例,來認識培養(yǎng)毅力的重要性。
教學設(shè)計示例
第三課有毅力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一些有關(guān)堅毅的格言。
2.懂得毅力對一個人的成長和事業(yè)的成功有重要作用。
情感:
1.崇敬堅韌不拔的人。
2.愿意做一個堅韌不拔的人。
行為:
1.在學習和生活中能戰(zhàn)勝自己的惰性,磨煉自己的毅力。
2.學習和做事不怕困難,能持之以恒。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用幻燈片打出圖一,圖意是:一個老大娘手拿著一根鐵杵,在石頭上磨的情景。圖二是老大娘拿著磨好的針,滿臉笑容。
師:哪一位同學能用一句話說出這幅圖的圖意?(只安功夫深,鐵桿磨成外。)
師:這“功夫深”指的是做事應(yīng)當怎樣?(有毅力。)
師:為什么做事要有毅力?怎樣才能做到做事有毅力?學了這一課,我們就會明白這些道理。
板書課題:有毅力
二、學文明理
學生讀課文后討論下面的問題:
1.《國榷》是誰寫的?這是一部什么書?(我國清代歷史學家談遷寫的,反映明代歷史的書。)
2.談遷開始寫《國榷》時遇到哪些困難?(家境貧寒,藏書有限。)
3.他是怎樣克服這些困難的?(東奔西走,到處借閱和抄錄資料。)
4.他是在什么情況下完成這部書的?(對明代一百多位歷史學家的史籍進行考證、分析、研究,經(jīng)過六次改寫和補充,才完成《國榷》一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