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思品要學好,勤動腦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一些學習勤于動腦的格言、故事。
2.知道學習是否動腦筋,具有不同的學習效果。
3.能舉例說明動腦筋、講究學習方法對學好功課的作用。
情感:
敬佩學習上愛動腦筋的同學,并愿意向他們學習。
行為:
1.學習時動腦筋思考。
2.對學習中或生活中不明白的東西有好奇心,能提出問題。
3.學習時注意發現和采用好的學習方法。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課程標準三至五年級“勤奮學習”德目中的有關要求編寫的。
學會思考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強調教育要以學生為主體,就是要引導他們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對待學習,在學習時善于開動腦筋思考問題,而不是死記硬背。當然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不可能通過一節品德課來實現,需要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培養。本課的教育目的就是給學生一些要勤于思考的意識,告訴學生學習時勤于思考的好處,使學生產生愿意思考問題的愿望,平時注意培養自己愛動腦筋的好習慣。
現在的獨生子女一個普遍的弱點就是依賴性比較強,這不僅表現在生活方面,也表現在學習方面,有的同學習慣于家長陪讀,學習時懶得思考,遇到問題總希望父母給自己解出答案,即使是一些學習較好的同學,也只是滿足于老師怎么講,就怎么做,不能對所學的知識多問幾個為什么。因此很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勤于動腦的教育。
本課的教學要點是:知道學習時勤于動腦有助于更深入、更牢固地學好知識和提高學習效率。學習時要多動腦筋,多提問題,注意采用好的學習方法。
教法建議
1.由于學生年齡所限,對動腦筋的好處還不能從道理上完全搞懂,因此教學時要通過事例、故事,從感性材料入手,通過對事例。故事的分析讓學生提高認識。
2.要注意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和行為實際,通過學生的親身感受和正反事例的比較,讓學生認識勤于動腦的好處和學習時不動腦筋的害處。并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給學生以適當的行為指導。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七課 要學好 勤動腦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一些學習勤于動腦的格言、故事。
2.知道學習動不動腦筋,會有不同的學習效果。
3.能舉例說明動腦筋、講究學習方法對學好功課的作用。
情感:
敬佩學習上愛動腦筋的同學,并愿意向他們學習。
行為:
1.學習時動腦筋思考。
2.對學習中或生活中不明白的東西有好奇心,能提出問題。
3.學習時注意發現和采用好的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使學生知道學習應該動腦筋。
教學難點:使學生懂得動腦筋、講究學習方法對學好功課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想一想,初步感知。
1.師:同學們,最近老師在想一個問題,你們愿意和我一起來想一想嗎?
2.出示:想一想,老師布置造句作業,小芳把書上的例句抄了下來,小紅模仿老師的示范句式,小蘭則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造出句子。照這樣學習下去,你認為誰的學習效果會更好?
(討論、交流。)
3.師小結:是啊!小蘭能獨立思考,所以她的學習效果會更好。
二、讀名言,揭示課題。
1.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