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思品 放學啦 教學設計
放 學 啦教學目標:
1.知道放學后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和不應該做的事。
2.知道放學后不能跟陌生人走,牢記家庭和自己家人的電話,遇到危險時,能夠從容應對。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重點:知道放學后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和不應該做的事。
教學難點:
遇到突發事情,能夠想辦法,從容地應付。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活動內容:按時回家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一些物品(書、筆等),為游戲“我來選”做準備。
2.教師課前將學生放學后沒有按時回家的各種表現錄制(記錄)下來。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放學了,我們要帶好哪些東西呢?
2.游戲:我來選。
(1)在講臺上擺放一些物品,如鉛筆盒、書(寫了自己名字的書和寫了別人名字的書)、玩具、毛巾、削筆刀、作業本等。
(2)學生上臺選擇并說明選擇的原因,教師相機指導。
3.學生交流:放學了,我們要帶好哪些東西?
4.教師小結:放學回家時要帶全自己回家學習時需要的東西,如橡皮、彩色筆等。
5.小小討論會:教師出示教科書31頁中的圖2、圖3.
(1)小組討論:放學后他們在干什么?你認為誰做得好?為什么?
(2)小組代表在班級進行交流發言。
6.自我評價:平時放學后,你是怎么做的?你覺得這樣做好不好?為什么?
7.教師小結:放學后要按時回家,不做危險的活動,不在外面逗留。
第二課時
活動內容:不跟陌生人走
活動準備:
1.教師自編“回家的路上”故事情節,可以是與書上相同的
情節。
2.學生了解家庭與家人的電話號碼。
活動過程:
1.聽故事(或看錄像):回家的路上。
2.亮出你的金點子,說說遇到這種情況,你會怎么辦?
3.班級調查:放學后,那些同學是獨自回家的,哪些同學和伙伴一起回家,哪些同學是由家長接回家的。
4.小測試“當我遇到陌生人”:老師扮演陌生人,對學生進行測試。當遇到陌生人來接或路上遇到陌生人搭話時,學生是怎樣應付的?
5.過渡語:當我們遇到危險時,應及時求救。除了可向路人求救,還可以給自己的家人打電話。
6.填寫“我的電話本”,記下家人的電話號碼。
7.教師小結:放學回家的路上,我們不能跟陌生人走,也不能隨便和陌生人搭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