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變化真大呀》教學案例
一、教材解讀
1、基本介紹
《家鄉的變化真大呀》是《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家鄉的變化”的第一課。本課的編寫意圖在于讓學生了解經濟時代人們的社會生活,感受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同時讓他們明白家鄉的變化給家鄉帶來的利與弊,以增強對家鄉,對社會的責任感。
2、地位與作用
本課的編寫意圖在于讓學生去尋找和感覺人們曾經走過的路,讓學生學會以全面、客觀、辯證、發展的眼光來認識社會。作為第四單元“家鄉的變化”的第一課,本課從學生“身邊”出發,著眼于“變化”,能讓學生從自己身邊的一切去感知祖國的成長。
二、學生實態分析
學生在自己的已有記憶中已經感受到了身邊多年來的變化,在課前,他們普遍認為家鄉的變化真大呀帶給自己的都是益處。如:房子越造越高,馬路越來越寬,家中的交通工具越來越便利……。但大部分學生都沒有考慮到家鄉的變化真大呀帶給自己的弊端有哪些。
三、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家庭資源:學生從家庭中搜集到大量資料,包括家中老人的生活經歷、家中改革開放前的票證等等。
2、學生資源:從學生有記憶以來感受直接反饋身邊變化的利與弊。
四、教學目標
1、通過對身邊事物的變化了解到改革開放給中國城市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2、感受社會的發展與變化,能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家鄉的變化真大呀。
3、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
五、實施過程
(一)過去和現在
1、投影出示:60年代初的一張“全家!闭掌,再讓學生展示自己家庭的照片。
2、同學們,從這些照片中,你們發現了什么?(衣著,背景,精神面貌……)
(二)家鄉的變化真大呀
1、家庭的變化使我們心中流淌著一首首歡樂的歌,這幾張照片僅僅是一個小小的縮影,大家在課前已經進行了社會調查,這短短幾年來,就在我們身邊,許多事物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你們找到了什么呢?請同學們小組討論,選取你們小組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變化和大家一起來分享。
2、學生交流
(1)投影:各種票證
學生觀察感嘆:糧食-糧票、棉布-布票、食油-油票、食糖-糖票、豬肉-肉票、肥皂-肥皂票……票證名目繁多,幾乎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就連春節吃的花生、瓜子、饅頭等也離不開票證。冬季的蘿卜、土豆、白菜、大蔥有時也要憑票或憑證供應。票證上還有幾行小字,“憑票購買,遺失不補”或“節日專供,過期無效”等字樣。如果不仔細保管好,不小心弄丟了或過期了,該買的東西就買不到了,日子也就過不好了。
現在就完全不同了,只要爸爸媽媽努力工作,就能有工資,只要到超市去轉轉,那里的商品應有盡有,要什么買什么,十分方便。
(2)圖片:交通工具
學生回憶:爺爺對我說,在六、七十年代,人們沒有交通工具,主要是靠步行,爺爺說,他們以前無論到多遠的地方,從來不用考慮應該怎么去,因為大家都知道是步行。到了爸爸年輕時,家里有了一輛“永久”牌自行車,就方便多了,出門不用光靠走路了。后來,爸爸的自行車太舊了,于是換了一輛摩托車,速度快多了。現在爸爸還準備買汽車呢,以后我就能每天坐爸爸的小汽車來上學了,F在我們的學習生活條件這么好,我想我應該更加努力學習,爭取取得好成績,將來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創造出更先進的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