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杠桿 》教學實錄及反思
生:我們做實驗時的那個杠桿的重力為什么沒算進去?
師:你提的問題很好,你所說的那個杠桿的支點在它的中點上,杠桿左右兩端的重力及其力臂都相等,所以不影響杠桿平衡,也可以這樣理解:整個杠桿的重心在它的中點上,而支點也在中點上,其重力的力臂為零,杠桿的重力與力臂的乘積也為零,因此不會影響杠桿平衡。
師:同學們還有疑問嗎?
生:(響亮地、自信地回答)沒有了!
師:這節課我們師生齊心協力地合作,順利地完成了關于杠桿的學習任務,老師真誠地希望同學們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去發現生活中的物理,去發現物理中蘊含的樂趣,不斷追求,不斷探索,努力攀登科學高峰!
[師生交流互動互惠,老師和同學共同分享新知,促進學習,達到師生、生生間知識的共識、共享與共進。]
課后反思:
上完這節課,我有一個深刻的體悟:教學的過程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的過程,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促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要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又要適時點撥、引導、講授,為學生順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幫助。
我在對于杠桿五要素的教學過程中,改變了過去直接講授的方式,而是讓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和對影響杠桿平衡因素的認識中,通過師生交流合作,引出杠桿的五要素。特別是力臂概念的引出,我考慮了很長時間,如果直接引出,可以節省時間,但不利于學生對力臂的理解和記憶,最后我通過在對“影響杠桿平衡因素”的簡化合并的方法研究中,引出力臂的概念,這樣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對“杠桿平衡條件”采用探究式教學。通過漫畫情景的創設,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產生疑問,提出了要探究的問題,然后,通過等式觀念的講解,使學生在明白“如何處理幾個量之間的關系”的方法中,對杠桿平衡條件進行了猜想,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使學生學會了處理問題的方法。
關于“杠桿應用”的教學,采用了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方法,既培養了學生自學的能力,又加深了學生對“學習物理的最終目的就是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認識。這一環節既充分體現了“物理來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的新課程理念,又讓學生在交流中分享了彼此間的思考、經驗和知識,從而達到了共同發展和提高的目的。
但是,我感覺我的課堂評價語言過于單調,忽視了評價的三重功能:一是讓生知道“對”與“不對”;二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三是給學生指明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