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閱讀活動:小熊的帽子
三、小圖書閱讀(5-10幅)
幼兒邊翻看圖書邊聽故事錄音。
(設計意圖:小班幼兒未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需要在成人的帶領下進行閱讀,因此采用邊聽故事邊翻看相應畫面的方式進行,有益于幼兒對畫面的觀察和理解。同時邊聽邊看可以幫助幼兒建立畫面與語言的鏈接,形成兩者之間的轉換機制。教師要注意的是講述故事的速率要根據當前幼兒的翻看情況,給與幼兒充分看和翻的時間。)
四、閱讀后分享
1、回憶故事內容:故事好看嗎?你看到了什么?(可以根據看到的自由說說,也可以讓幼兒找找說到的畫面在哪一頁。)
2、梳理故事情節:
(1)小青蛙和小熊去找帽子的時候又遇到了誰?
(2)他們說什么呀?
(3)小松鼠答應了小熊,他正巧要給母雞送什么呢?
(4)哎,小熊的帽子里有誰呀?帽子怎么會在這里呢?
(5)小雞在帽子里怎么樣呀?知道帽子是小熊的,雞媽媽高興地說:“謝謝你,有了這頂帽子,我的寶寶就不會著涼了。”
(6)聽了雞媽媽的話,小熊怎么做了呢?喜歡的帽子給了小雞,小熊怎么辦呢?
小結:是呀,用樹葉做帽子,小熊一樣很快樂。
(設計意圖:這分享的過程是比較開放的,主要是給幼兒一個大膽表達的平臺,教師要把握的是帽子怎么會成為小雞的家,沒有帽子的小熊又會怎么辦,幫助幼兒理解小熊心理的轉變。)
五、多媒體完整欣賞
邊欣賞多媒體邊聽老師講述故事。
小班閱讀活動的“教師支持”與“幼兒自主”
———以圖畫書《小熊的帽子》為例
圖畫書《小熊的帽子》動物憨態可掬,色調溫馨,故事線索簡單,很適合小班幼兒閱讀。但是和小班這一年齡對照,讓孩子理解故事存在兩個沖突:一是畫面中遇到青蛙和松鼠的畫面是比較靜態的,光讓幼兒自己觀察畫面是比較難以理解的。二是小熊愿意把帽子給小雞是心理沖突。小熊因為喜歡帽子,所以才會去找帽子,結果發現帽子成了小雞的家,要回來還是不要了?
沖突產生教育契機,正是老師支持的價值所在。因此就這兩個沖突,我們不斷實踐,前者要為孩子搭設一個情節支點,把靜態的畫面轉化為動態的語言對話,通過說說聽聽小青蛙和小熊的對話了解故事情節。后者是先通過老師聽講故事了解故事情節,然后又通過層層遞進的提問幼兒幫助理解小熊最終還是快快樂樂的把帽子給了小雞。
就閱讀方式上,幼兒的閱讀能力還很弱,所以嘗試師生共讀重點部分:帽子飛走、遇見青蛙,后面的情節采用幼兒自主閱讀的方式,這里的自主也是在教師支持下的,幼兒可以邊聽老師講述邊翻看繪本,然后和幼兒聊聊看到的聽到的故事內容,幫助幼兒梳理重難點情節,最后再完整欣賞,對故事有一個系統的全面的理解。
一、 形象展示支持幼兒進入情境
活動開始時,老師出示實物“紅色禮帽”讓幼兒看看戴戴,使得幼兒對帽子有一個直觀的感受:漂亮、暖和、舒適,這正是小熊喜歡帽子的原因,由于非常喜歡小熊才會去找帽子,才會有故事的發展,所以凸顯帽子的好處能為后面故事的展開做好鋪墊。
二、 適齡語言支持幼兒理解情節
教師的支持語言要簡單且適合小班幼兒。如果語言過長,需要教,幼兒就會沒勁。小熊遇到小青蛙,青蛙問“風這么大,你到哪里去?”小熊說“我的帽子丟了,你愿意陪我去找嘛?”可以調整為“我的帽子丟了,你幫我一起去找好嗎?”而青蛙說:“好呀好呀,母雞孵小雞,我正要給他送點心呢,我邊走邊找吧。”這句話可以是過渡,老師講述,不需要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