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閱讀活動:小熊的帽子
三、線索提問支持幼兒沉浸情境
教師的提問語言要明晰且在故事情節中。例如在讓孩子感受風的時候設計提問“風吹過來怎么樣的呀?”,幼兒可以用動作和呼呼的象聲詞來表示,而不是“風是怎么吹的”或者“哪里有風呀?”這樣直白的提問。又如在讓孩子看小熊在路上遇到了誰時,曾經設計“遇見了誰”,后來調整為“前面來了誰”。“前面來了誰”和“遇見了誰”,看似沒有什么區別,因為答案都是“小青蛙”,但是細細琢磨,卻能感受到兩句話的不同,前者感覺就是和小熊一起走看見了前面走來的小青蛙,而后者是突然跳離了故事的情景,從旁觀者的角度看到了小青蛙。
四、多樣方式支持幼兒多元發展
幼兒進行自主閱讀時有兩種方式:一是聽故事錄音。讓幼兒體驗口頭語言轉化為書面語言,但是錄音對老師的要求很高,其中語速要慢,翻頁提示時要有停頓,可以適當的插入一些小提問。二是聽老師講故事。教師可以按照幼兒的速率進行,難的地方可以等一等,可以追隨孩子,也可以有很好的互動。
五、集體分享支持幼兒自主交流
老師要放開,讓孩子對看到的東西要有一個分享的平臺。“孩子們,好聽嗎,好看嗎,看到什么說來聽聽。”怎么使閱讀更與生活結合,更有靈動性呢?我們要和孩子一起說說,比如看到帽子找到了,是在哪一頁,還看到什么?遇到小松鼠,小松鼠在哪一頁?鼓勵鼓勵,看得仔細找得對。看到小松鼠,他們之間說了什么?小松鼠說正巧,我也要去看雞媽媽。讓孩子放開來說,才能將活動推到高潮,實現教師支持的價值,促進幼兒閱讀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