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桃子”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三冊第32~33頁“分桃子”。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體驗平均分的過程,初步體會平均分的含義,并結合實際問題感知平均分的兩種可能。
2.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3.經歷與同伴進行討論、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教學重點:
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初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
教學難點:
初步體會有余數的平均分。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今天小熊笨笨可高興了,你們知道他為什么這么高興嗎?因為他的新房子造好了,他準備了許多食物招待他的好朋友們——小猴、小貓和小狗。可是當笨笨把桃子分給猴哥哥和猴弟弟時,兄弟兩個鬧了起來。快,讓我們來給他幫幫忙吧!
(出示課題:分桃子)
二、操作體驗,感知新授
1.活動一:分桃子。
師(出示下圖):這里有幾個桃子?(8個)有幾只猴子?(2只)把8個桃子分給兩只猴子,每只猴子可能吃到幾個桃子?
生1:猴哥哥吃到7個,猴弟弟吃到1個。
師:還可以怎么分呢?
生2:猴哥哥吃到6個,猴弟弟吃到2個。
師:還可以怎么分呢?
生3:猴哥哥吃到5個,猴弟弟吃到3個。
師:還有沒有其他的分法呢?
生4:猴哥哥和猴弟弟都吃到4個。
……
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
師:這幾種分法,你認為哪種分法可以讓兩只猴子都滿意?
生5:猴哥哥分到4個,猴弟弟也分到4個。
生6:兩只猴子都分到4個桃子。
生7:兩只猴子各分到4個桃子。
師:大家都認為每只猴子分到4個桃子,可以讓猴哥哥和猴弟弟都滿意,為什么呢?
生8:因為這種分法最公平,最合理。
生9:因為這種分法兩只猴子不會打架。
生10:這種分法更公平、合理,因為兩只猴子分到的桃子一樣多。
師:對了,這種分法最公平、最合理,因為兩只猴子分到的桃子同樣多(也就是一樣多)。
(板書:同樣多 一樣多)
師:像這樣,每只猴子分到的同樣多(或一樣多),這樣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2.活動二:分魚。
師:兩只猴子分到了同樣多的桃子,可高興了!現在該給誰分食物了?
生:小貓。
師:把12條魚平均分給4只小貓(課件出示),該怎樣分呢?你能幫笨笨分一下嗎?
生:能。
師:請大家拿出12根小棒代替12條魚,動手分一分。
(生動手操作,師巡視指導)
師:你是怎樣分的?說說你的想法。
學生可能出現的分法如下:
a.有一條一條地分的,分三次。
b.有兩條兩條地分的,分兩次,最后一次分一條,剛好分完。
c.有三條三條地分的,分一次。
師:這些分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導學生認識:不管怎么分,“平均分”要求的結果是每份分得同樣多)
3.活動三:分骨頭。
師:小猴和小貓都分到了食物,還剩下誰沒有分到食物呀?
生:小狗。
師:笨笨準備了多少根骨頭?(生數出:18根)平均分給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幾根骨頭?
師:你能給笨笨幫個忙嗎?
師:請大家翻開數學書第32頁,思考“分一分”的第三題,并拿出鉛筆在書上分—分。
(生動手操作,師巡視)
師:每只小狗平均分到了幾根骨頭?
生:6根。
師:誰能告訴老師,你是怎樣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