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在猜想和驗證中體驗、感悟--------《拋硬幣》教學案例及反思
師:小白兔還能吃到蘿卜嗎?
生3:五十多。
生4:不可能是五十多,因為29加19才是48,所以不可能是五十多。
生5(受到啟發):也不可能是二十多。因為21加11是32。生6:有可能是四十。例如25加15剛好是40。
(好多學生表示贊同)
3、看圖說話:
(一位小男孩正在花園踢球,球飛向三樓的玻璃窗,窗下走著一位老奶奶和她的小孫子。)
師:同學們說一說畫上誰在干什么?
師:想想可能會發生什么事情?
生1:球可能會打碎玻璃。
生2:球可能會反彈下來砸到老奶奶和小孫子。
生3:球可能會跑進別人家里,砸壞電視機或其他物品。
生4:球可能會打碎玻璃,玻璃掉下來會弄傷老奶奶和小孫子。
生5:砸壞了人家的東西要賠。
生6:砸傷了老奶奶和小孫子得趕快送醫院。
師:可能發生這么多危險的事情,你想對小男孩說些什么?
生1:不要在花園踢球。
生2:應該找沒人的地方去踢球。
生3:應該到比較空曠的地方去踢球。
生4:到體育館去踢球,就不會傷到別人。
生5:千萬不能到馬路上去踢球,太危險!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創設了不同的活動場景,再現日常生活畫面,將學生數學學習活動與已有經驗和所學知識融合起來,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合作精神、估算能力,又體現了人文精神,滲透了人文關懷,蘊含思想教育】
四、總結談話 點撥聯想
1、師:這節課你們有什么收獲?
2、結束語:在生活中,還有一些事情是一定發生的,有些事情是可能發生的,有些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只要我們勤動腦,多思考,對可能發生的事情準確判斷,這樣,我們會把事情做得更好,你也會變得越來越聰明。請同學們多留心生活中的事情,看哪些事情是可能發生、哪些事情不可能發生、哪些事情是一定發生,把你的發現告訴爸爸、媽媽,好嗎?
【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相互交流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發展、促進學生自主構建的教學過程,關注學生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樹立自信,使他們樂學、善學!稈佊矌拧愤@節課在這方面作了大膽、合理的嘗試。
一、學習形式多樣化,學習內容生活化
《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多樣化的學習材料以其生活性、趣味性,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心理特征、愛好傾向和思維特點,使學生容易形成認知結構,自主建構,深刻領悟數學知識,體驗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在本節課中通過創設拋硬幣、摸球、選禮物、裝球、估算、看圖說話等多樣化的活動情景,給學生展示了一個情趣盎然的活動空間(有游戲、童話、活動、生活),使數學課堂不再枯燥與乏味,而是充滿了生動情趣和創造活力。學生大膽猜想,動手實踐,操作驗證,體驗感悟,獲取數學知識。
二、經歷探究體驗,轉變學習方式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生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標》的重要理念精髓。傳統數學教學方式過分單一、枯燥,強調講練結合,缺乏生機與活力,而現代數學教學則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經歷體驗,自主構建,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猜測探索,體驗成功,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本節課中,教師首先提供給學生的是不同的情境,讓學生自己猜想,動手操作,探索可能性,體驗事情發生的不確定性,并能從統計的結果中發現規律,讓學生把自己的發現用語言表達出來,這種在操作、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的全新發現,就是學生的創造。學生在經歷猜測---驗證---探索---體驗---感悟之后,感受數學的趣味本質,享受成功的喜悅,通過小組活動,討論交流,學生不僅可以學會知識,還培養了主動探索和團結協作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