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加減法解決問題(人教新課標二下)
6. 自主體驗,總結評價:每個學生對上述兩個算式進一步加以比較,說說自己喜歡哪一個算式,再說說喜歡的理由。
[本環節的教學重點是數學規則(策略或方法)的學習──學習“運用加減法分兩步運算解決問題”的規則。該環節在前兩個環節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將具體生活情境中的數學知識加以概括,形成理性認識;再引導學生對獲得規則的過程進行體驗和評價,進行反省思維。這樣,就會由對數學規則意義的理解過渡到運用數學規則調控自己的思維活動,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策略(或方法)類知識──即認知策略。同時使學生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感受數學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三、創設情境,運用新知
1. 展示課件。課件內容是:春游時同學們來到了游樂場,大家帶了各種罐裝的飲料。同學們發現如果將飲料罐隨地亂扔,會造成環境污染,于是班長提議成立三個環衛小組,負責收集同學們的飲料罐。最后,在統計各個小組收集的飲料罐時,班長發現三個小組一共收集了94個飲料罐,其中第一小組匯報收集了34個,第三小組匯報收集了29個,但是第二小組沒有匯報收集的數目。同學們,大家能幫助他算出第二小組收集了多少個飲料罐嗎?
2. 自主解答:各自列出算式,并計算結果。
3. 交流解法:學生匯報各自的學習情況,教師總結明確兩種算式:
(1)94-34-29=31(個)
(2)94-(34+29)=31(個)
4. 比較評價。教師提問:想想上面兩種算式有什么不同之處?你更喜歡哪一個算式?再想一想為什么這道題很多同學喜歡用連減的方法,而上一道題卻有很多同學喜歡用先加后減的方法。
[本環節屬于遷移練習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將前面獲得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之中,解決實際問題,使所學知識向課外遷移,向生活遷移。這樣,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訓練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了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情,同時還自然而然地培養了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在練習方式上,把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將運用一定的方法解決問題和反思解決問題過程結合起來,并對兩次出現的解題方式進行對比,使學生感受第一次用先加后減的方法計算比較簡單,第二次卻用連減方式計算比較簡便,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這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是有積極作用的,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
四、聯系生活,拓展提高
1. 電腦演示:在周六的春游活動中我們班開展了一次登山比賽活動,老師打算給獲得冠軍和亞軍的同學每人頒發一個獎品。于是老師一共帶了98元錢來到兒童用品商店去買獎品。你們幫老師選兩種獎品,選過兩種獎品后,再幫老師算算一還剩下多少錢。
2. 電腦顯示各種商品以及每種商品的價格:
(1)足球──47元;(2)鬧鐘──32元;
(3)文具──28元;(4)玩具──53元。
3. 分組設計方案。各小組通過合作學習,聯系生活,設計出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相關方案,再列式進行計算。
4. 各組匯報,交流所選的獎品以及計算余錢的方法,并介紹選擇的理由。
[新課程標準強調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學習中讓學生擁有選擇的權力。本環節呈現的學習內容是多樣的,解題的方法是多樣的,評價的形式也是多樣的。現代學習論主張,策略(或方法)類知識的學習關鍵在于進行必要的變式練習。這一環節的安排就是在上一個環節的基礎上,再為學生創設變化的條件或情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規則(方法)解決問題。同時引導學生創設一定的條件,共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將規則運用到更為廣泛的情境之中,強化了思維靈活性、發散性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