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滾得遠》教學設計(精選2篇)
《怎樣滾得遠》教學設計 篇1
數(shù)學活動課《怎樣滾得遠》是我本學期的第一堂活動課,為此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課前,我仔細的閱讀了教參,制訂了課堂教學目標,盡量考慮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實驗活動中來,體驗到做實驗是研究事物的一種方法。同時,自己親自將整個實驗做了一遍,是為了能夠想到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哪些困難,以便提前預設。課雖然是備好了,說心里話,還是沒有底。都說活動課不好上,學生興奮度高,課堂比較亂,不好控制,教師喊破喉嚨,學生依然沉浸在自我活動中;另外就是學生不會合作,造成課堂教學時間不夠用。這節(jié)活動課能否成功上下來,關鍵在于學生能否有效地分工合作,所以教師對學生動手操作的指導是必不可少的。
上課了,大家席地而坐,來到體育館上數(shù)學課,他們透著一股新奇勁。我拿出一個圓木棍,問:“如果將圓木棍不借助外力,輕輕地放在平地上,它會滾嗎?”“不會。”“那怎樣才能讓它不借助外力的情況下滾動起來?”“放在斜坡上。”“對,有時候為了節(jié)省體力,我們經(jīng)常會利用斜坡,生活中你見到過這樣的例子嗎?”在學生例舉了一些例子后,我引入了正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怎樣滾得遠。”然后引導學生猜測,“你覺得怎樣滾得遠?”學生大多認為板放得越高(既斜坡的坡度越大,)滾得越遠。適當介紹坡度就是木板與地面的夾角,并畫出圖示。也有個別學生認為不是這樣,他們覺得坡度越大,向下的沖擊力越大,反而影響它向前,坡度應該適中,才會滾得遠。“那么,我們就需要用實驗來驗證我們的猜想。你準備怎樣做這個實驗?”大家一致認為在0到90度之間選取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度數(shù)來進行實驗,最后選定了30、45、60這3個度數(shù)進行實驗。
接下來就是本節(jié)課的重頭戲了。
我請了幾個學生和我一起做了第一個實驗,邊做邊講了一些注意點,特別強調(diào)了要反復實驗幾次,求出平均數(shù)的必要性。然后再由學生分小組完成剩下的兩個實驗,得出結論。然而,我觀察到,請上來的學生對于即將要做的工作毫無頭緒,在我的指點下,完成了分工和實驗,而其他旁觀的學生,則只是好奇的看著,有的干脆一副與我無關的樣子。到了分組實驗的時候,我觀察到一些小組分工不明確,有的學生無事可做,造成其他學生既要做這個又要做那個,費時費力;再有學生坡度搭好后,不經(jīng)意間慢慢塌了,他們還沒有感覺到,繼續(xù)在實驗,操作的數(shù)據(jù)不準確,影響對結果的判斷。
課后我進行了反思,我覺得我先前對學生的預設還是沒有到位,對學生的困難分析不夠。學生不會合理分工,課堂上除了對實驗本身的指導外,對于如何合理分工也需要指導,而且在觀摩實驗時需要調(diào)動每一個人的注意力,以便對自己的獨立操作有個好的參照。在反思之后,我開始第二個班的教學。
我將實驗指導分這樣幾步進行:
首先我請學生思考:“你覺得在這個實驗中要做哪些工作?六個人該如何進行分工?”指名學生回答,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提出了要有人測量斜坡并要給予固定,要有2人;有人測量,要有2人;有1人滾木棍撿木棍;有1人記錄。在此基礎上讓小組先進行分工。由于有了指導,學生很快就完成了。
然后請一個小組上來演示第一個實驗,同時要求其他的小組關注,并思考:“你從事什么工作,你認為他們這組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有沒有要改進的地方?。”這個小組由于分工明確很快完成了第一組實驗,而其他學生由于剛才已經(jīng)進行了分工,對于自己所要做的工作很清楚,觀察別人實驗時就有目的的觀察,而且觀察得也很仔細,并不時在竊竊私語。之后,大家針對剛才操作的情況,提出了改進,如:坡度要量準并適當用手固定,測量時皮尺要繃直,并在接頭處做好記號,滾木棍時要輕放,不用力,每一次測量的結果都不相同,要多量幾次,算出平均數(shù)等。
最后再分組進行獨立的操作。在獨立實驗時,我不斷巡視,發(fā)現(xiàn)學生的狀態(tài)比較好,各盡其職,效率也比較高,圓滿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對比兩堂課,我深有感觸。首先,教師對學生的困難的把握一定要準確,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的進行指導,即課前的預設一定要準確到位,只有這樣才有有效的生成。第一堂課由于學生分工不明確,示范實驗時又沒有很認真的關注,這樣那樣的小問題不斷,效率不高。第二堂課由于學生對要做什么,有了認識,分工明確,實驗效率就提高了,節(jié)省了時間。其次,老師設計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給學生提出一個合適的、具體的任務,有了具體的任務,他們才會認真地、有目的地去關注,去參與,才能盡最大可能抓住每一個學生。第一堂課中,老師設計了示范實驗,選了一些學生,讓其他同學看,參與面比較小,看的學生沒有明確任務,注意力很快分散,造成一些注意點沒有聽到,影響后面的操作。而第二堂課上,一組學生在實驗,其他學生看,由于有了明確的任務,對照自己的工作,看他們操作時有什么可以改進的地方。這樣他們帶著問題來看別人的操作就比較仔細。
《怎樣滾得遠》教學設計 篇2
一、說教材。
《怎樣滾得遠》是國標本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結束后安排的綜合實踐活動課,主要研究斜坡與地面成什么角度物體滾得遠的問題。教材的背景地位及意義:斜面是最簡單的機械之一。在生產(chǎn)生活中人們常常利用斜面來達到省力的作用。這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角的相關知識后安排的的一節(jié)數(shù)學實踐活動。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角的相關知識,并且在實際生活中有許多角知識的運用。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很有興趣,為這節(jié)課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同時,這一活動也是引導學生由開展簡單的實踐活動逐步過渡到綜合運用數(shù)學知識和方法。
因此,這節(jié)課的知識目標是使學生知道“斜面有省力的作用”和“物體滾得遠近與斜面的角度有關”;能力目標是通過經(jīng)歷探究“怎樣滾得遠”這一個問題的解決過程,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策略,以及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情感態(tài)度方面主要是通過情境活動激發(fā)學生參予活動的興趣,通過合作與交流,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幫助學生建立自信。
重點是引導學生用實驗的方法探究問題,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識;難點是實驗器材的準備和學生實驗過程的調(diào)控。
課前準備:1、分組與分工,每小組5人,其中2人測量,1人記錄。
2、器材準備:木板6塊,規(guī)格是40cm×25cm×0.5cm,小方凳6個,活動黑一塊,膠帶圈6個,皮尺6把,45度和60度直角三角尺各6副,量角器6個。
二、說教法。
教師是整個課堂實施的引導者、合作者。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提出“物體滾得遠近與斜面的角度有關”這個實驗假設,然后用實驗法來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策略,提高學生用數(shù)學知識認識和解釋生活現(xiàn)象的能力。讓數(shù)學更富有現(xiàn)實性和生活化,從而讓數(shù)學成為大眾化的數(shù)學。
三、說學法。
整個活動是以解決問題為主線,實驗為手段,合作為形式,做到手、腦、口并動,促進學生智能的多元發(fā)展。學生在四次實驗中通過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來經(jīng)歷活動的全過程;通過反思問題的提出、實驗的展開、結論的獲得,建立彼此尊重、平等對話、相互協(xié)作的合作平臺,架構一種和諧的生命課堂。
四、說教學程序。
1、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促思。
首先出示第一組圖片,讓學生說說圖片畫的是什么。然后提問“這樣滾動有什么好處?”學生在回答出“有省力的作用”后,再出示第二組圖,緊接著引導學生提出 “膠帶圈從斜坡上滾下來,滾出的距離跟什么有關系”這個問題,再讓學生做出假設或猜想:甲同學說與斜面的長短有關,乙同學說與斜坡的角度有關,丙同學說與膠帶圈的輕重有關,丁同學說與地面的平整程度有關……一下子提出了這么的假設,怎么辦呢?我們今天就來選擇其中的一個假設來做實驗,好嗎?和同學們共同商量選擇出“與斜坡的角度有關”這個假設來做實驗。
從生活中常見的情境作為本課的切入點,激發(fā)學生想知道的求知欲,引導學生想象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看到有些物體在斜面上滾動下來的生活實例,提出實驗假設。學生提出了那么多的假設,教師為什么不作評價呢?我想,一個結論的得出,只有通過學生親自動手來驗證才更加具有說服力。還可以樹立學生實事求是、嚴謹求學的科學態(tài)度。
2、示范演示,提出要求。
用40厘米長的木板在地面上塔一個斜坡,使斜坡與的地面的角度為30度,再把膠帶圈輕輕地放在斜坡的頂上,讓它自動往下滾,等膠帶停止?jié)L動后,從木板的底部開始量出膠帶圈在地面上滾動的距離。然后記錄數(shù)據(jù),再反復做3次這樣的實驗,并求出平均數(shù)。
這個過程可以歸納為:一搭二量三滾四測五記六算。
示范是為了讓學生更加明白實驗的程序,并在示范的過程中強調(diào)需要注意的問題,用短句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斜面搭平穩(wěn),角度調(diào)整準,滾動莫去推,測量成直線,記錄須真實,計算求平均,分工要明確,合作能成功)。
通過介紹實驗的方法和步驟,避免無關因素對實驗結果產(chǎn)生影響,保證實驗的有序和可靠性。
3、分組實驗、統(tǒng)計結果。
同學們,經(jīng)過剛才的介紹,你們都知道怎樣去做這個實驗了吧?發(fā)揮你們的聰明才智,開始吧!
根據(jù)實驗要求,按照實驗步驟,各組分別用45度、60度和自己選擇一個任意角度的斜面,進行同樣的實驗。從哪一個角度開始進行實驗都可以。
在學生進行實驗的同時,我也深入到每一個小組,了解他們實驗的情況,對實驗中好的做法進行表揚,對有困難的小組進行技術支援,使每一個小組都能動起來,都能完成實驗。
為什么用不同角度的斜面進行的實驗都要反反復復做幾次呢?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數(shù)據(jù)的偶然性,使獲得的結論更可靠。讓學生自己搭一個任意角度的斜面進行實驗可以使學生更加相信實驗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4、觀察比較,討論發(fā)現(xiàn)。
比較每次求得的平均數(shù),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通過比較、分析,獲得結論,讓學生感受用實驗的方法研究問題的合理性,獲得成功的體驗。
那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不同的結論呢?你們能解釋這是怎么回事嗎?
可是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不是每組的結論都相同,有的組會說45度時滾得遠,有的組會說60度時滾得遠,甚至有更多種結果。多個結論同時出現(xiàn)了,怎么辦?難道我們的實驗是失敗的?不!恰恰相反,我們的實驗是成功的,因為決定的個結論是否成立的因素有可能不是一種,也許是兩種,也許是三種,甚至更多。結論的不同正好與我們開始提出的假設產(chǎn)生了聯(lián)系,讓學生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引發(fā)學生更深層次地思考這個問題,激發(fā)他們內(nèi)心深處的隱性智慧。
5、知識延伸,活動小結。
(1)、比較兩種樓梯,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引導學生知道,當木板與地面的角度較小時,樓梯顯得平緩,但樓梯占地
的面積要大一些;當木板與地面的角度較大時,樓梯占地的面積要小一些,但樓梯顯得較陡。
(2)假如你是橋梁設計師,設計一座有坡度的橋梁,你如何設計。
(3)、活動小結。
同學們,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啊?
讓學生在反思中結束這節(jié)課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