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平均分”教學設計|人教課標版(通用7篇)
4.2.1 “平均分”教學設計|人教課標版 篇1
教學內容:12頁—14頁例1、例2 做一做
教學目標 :
1、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每份同樣多”的勢力和活動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讓學生探索平均分的方法,會平均分;
教學重點、難點: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準備:實物投影
學具準備:
每個小組12塊糖、每個學生實物卡片、三角形、圓形學具若干
教學過程 :
一、情境引入,揭示課題:
教師:最近育才小學二年級一班要組織一次春游活動,我們幫他們分一分春游需要的物品,好嗎?
請小組長來領要分的物品,(每個小組12塊糖)
請學生試著分一分,要求要分得大家都滿意。
學生先在小組中分,再請學生到前面展示分的結果。
多請幾個小組,說說自己分的結果,預計都是每人分得3塊糖,
教師:這樣分大家都滿意嗎?為什么?
教師揭示課題:象這樣把物品分成幾份,每份分地同樣多,就叫做平均分(板書課題)
二、合作探索:
(一)分一分
1、每個小組8張面包的實物卡片,學生用卡片在小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請學生展示分的過程,說說分的結果。
2、每個小組4張桔子的實物卡片,學生用卡片在小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請學生展示分的過程,說說分的結果。
3、每個同學用自己手中的學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請學生展示分的過程,說說分的結果。
(二)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時候要平均分?是怎樣分的?
先在小組里說說,再指名說。
(三)連一連、圈一圈
把10條魚平均分在2個漁缸里,請學生連一連或圈一圈,
說說分的結果。
三、做一做
把1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3份。說說你怎樣分的。
四、總結
4.2.1 “平均分”教學設計|人教課標版 篇2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2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
1.經歷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的活動過程 ,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在數學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培養合作意識。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蘿卜圖片、桃樹畫片、小棒等。
[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出示電腦動畫課件。
小兔子:“嗨,你好!我拔了6個蘿卜,想把它們分給我的好朋友們,你能幫我分一分嗎?”
小仙鶴:“哎呀呀,這個問題太難了,快請教一下咱們的小朋友吧。”
小兔子:“對對對,我怎么沒想到。小朋友們,我想把6個蘿卜分給幾個好朋友,可以怎樣分呢?你們能幫幫我嗎?”
[評: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征,創設小兔子分蘿卜的情境作為切入點,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親切感,營造了積極、活躍的學習氣氛,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創造了條件。]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動手操作。
談話:同學們趕快行動吧,用眼前的蘿卜圖片擺一擺,分一分。看誰最聰明,分的辦法最多!
2.匯報交流。
讓學生把自己的分法用卡片展示在黑板上。
(可能有:分成3份,每份2個;分成3份,一份1個,一份2個,一份3個;分成2份,一份是2個,一份是4個;分成2份,每份3個……)
[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是數學教學的新理念所倡導的。這里教師設計的“擺一擺,分一分”,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不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也為學習平均分提供了背景材料。]
3.認識“平均分”。
談話:同學們開動腦筋,想出了這么多辦法。你能根據每份分的個數相同與不同,把這些分法分成兩類嗎?
在小組內交流。
全班交流。
提問:你們是怎樣分的?說說這樣分的理由。
講述:(結合板貼)像這樣每份都是2個,或者每份都是3個,我們就可以說每份分的同樣多,這樣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學生之間說說什么是“平均分”。
小結:(結合板書)同學們通過擺一擺,分一分,不僅幫助小兔子解決了問題,還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評:教師給孩子營造了寬松的空間,在學生觀察比較的基礎上認識平均分。既使學生清楚地了解了平均分的含義,又鍛煉了學生觀察、比較、判斷、分析、表達等多方面的能力。]
4.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特點。
談話:現在同學們每人面前有8個桃子圖片,如果把這8個桃子平均分,可以怎樣分?動手試一試。分完后,給小組同學說說你是怎樣分的。
集體交流。
小結:同學們把8個桃子平均分,想出了不同的分法。雖然分成的份數不同,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樣多。
[評:學生由于有了前面分蘿卜的基礎,而且又是在自己動手中認識平均分的。此時,讓學生平均分桃子,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5.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談話:現在正是桃子豐收的季節。瞧,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什么?(板貼:掛有8個桃子的樹)
老師正想把它們分給同學們。數數看,一共有多少個桃子?
如果每個小朋友分2個,可以分給幾個小朋友呢?
(板書:每個小朋友分2個,可以分給_______個小朋友。)
同學們,每個小組也有一棵這樣的桃樹,小組合作,試著分分看。
小組合作分桃子。(找一組上黑板分桃樹上的桃子)
集體交流。
小結:8個桃子,我們可以把2個桃子作為一份分給1個小朋友,一共分了這樣的4份,就是分給了4個小朋友。像這樣把每幾個作為一份來分,也是平均分。
[評:教師設計摘桃子、分桃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興趣盎然地學習、愉悅地探索,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方法,體驗著學習知識的快樂。]
三、組織練習,深化認識
1.“想想做做”第1題。
觀察題中插圖,指名回答,要求說出理由。
2.第2頁“試一試”。
教師說分小棒的要求,學生一起動手分,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3.“想想做做”第2題。
先看上面一題的圖,弄清是怎樣圈的,圈一圈,并填空。再做下面一題,指名讀題目要求,一起動手圈,圈后填空,同桌學生相互訂正。
4.“想想做做”第3題。
指名讀題,說說題目要求,學生自己選擇解決的方法(用小棒擺;在圖上圈一圈;畫14個△,再圈一圈……),把分的結果填在書上,再說說是用什么辦法分的。
[評:安排練習目的明確,層次清楚。先是安排判斷練習,加深對平均分意義的理解,再安排操作練習,借助動作思維把平均分的概念進行具體運用,最后讓學生自己選擇策略解決平均分的問題,為以后學習求商做些經驗積累。]
四、課堂總結
提問: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講述:今天我們學習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樣分東西才是平均分,還練習用每幾個一份的方法來分東西,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平均分。
(山東省青島市四方區重慶路第二小學 李欣 教體局教研室劉宗志)
4.2.1 “平均分”教學設計|人教課標版 篇3
教學內容:P1-2例1、例2。試一試、想想做做1-3題
教學目標 :
1、在具體的情景中,初步體會平均分的含義,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2、在操作中,體驗平均分的過程,提高動手操作能力,通過操作、分析、比較發展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3、感受平均分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培養探究意識,在討論交流中培養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在具體的情境和操作活動中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形成平均分的表象,體驗平均分的過程。
教學難點 :初步學會將物品進行“平均分”
教學準備:磁性黑板、12根小棒、12個桃子
學具準備:12根小棒
教學過程 :
一.復習鋪墊
1.看圖讓學生回答
說說圖中表示的分別是( )個( )。
2.學生擺小棒:3個2, 3個4
二.展開新課故事導入
有一天,沙和尚、豬八戒、孫悟空三兄弟來到一座山腳下,口渴、肚子餓,豬八戒摸摸口袋里只有6個桃子了。“來,沙師弟你2個,大師兄1個,俺老豬肚子大就3個。”“嗨!憑什么你多吃,哪次妖怪不是俺老孫降的,我該多吃”,孫悟空氣憤地說。站在一旁的沙和尚說:“平時重活兒是我做的,重擔是我挑的,我該多吃。” “我!”“我!!”“我!!!”他們三兄弟爭吵不停。其實他們三個為保護師傅都立下很大的功勞。聰明的小朋友,請你們幫他們分一分桃子,讓他們別爭吵下去了。
用小棒分一分,交流分法。討論:為什么每人2個他們就不爭吵了呢?
2、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像剛才,把6個桃子分給3個人,每人2個,每人分得的個數怎么樣? (同樣多)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教師板書課題。
練習:填空,把6個桃子______分給3個人,每人______個。
3、教學例1.
剛才我們把6個桃子平均分給3個人,如果要把這6個桃子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你會分嗎?
獨立分一分,指名演示。
小結:每份分得同樣多,就叫做平均分。(板書)
4、試一試
(1) 想一想:如何把8個桃子平均分,試著自己動手分一分。
(2)四人小組在小組中討論交流分的過程。
(3)匯報分的情況,演示。
(4)提問:為什么我們說這樣分就是把8個桃子平均分了呢?
(5)練習:想想做做第1題。分別說說圖意,說說是平均分嗎?什么情況下才能稱作“平均分”?
5、教學例2.
(1)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有幾只猴子,幾只桃子?
教師邊敘述邊出示題目。
提問:“每只小猴子分2個桃”,要我們怎么樣去分?幾個幾個的分?
(2) 學生回答教師演示。
(3) 6個桃子,每只小猴分2個桃,可以分給幾只小猴?想一想:老師剛才怎樣分的?學生自己一邊分,一邊說一說分的過程。
(4) 請說說剛才我們是幾個幾個分的?為什么?
6.試一試
(1) 教師示范操作分小棒,拿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共分成6堆。
說明,每2根放一堆,也就叫“每2根一份”。
提問:這里的小棒可以看作幾個幾?說明12里面有幾個2?(板書)
(2) 照樣子分一分,說一說,填一填。12里面有幾個幾?
(3) 提問:剛剛在分小棒,分桃子時,我們都是幾個幾個分,這種分法是表示“平均分”嗎?為什么是“平均分”?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1)第一幅圖上是什么?說明了什么?(5塊餅干作為一份,把它們圈在一起。)
請學生照樣子把剩下的餅干每5塊一份,圈一圈,填一填,說一說。
獨立完成第二幅圖。
(2)我們在分這些物品時是怎樣分的?屬不屬于“平均分”?
2. 出示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看圖,了解題意,學生分小棒的方法來分一分,根據分的結果完成填空。
3、快樂一刻:我們排隊做游戲:20個小朋友排成兩隊,怎么排最整齊?排成四隊呢?
四.全課小結:怎樣分是平均分?在生活中你把東西平均分過嗎?舉個例子。
4.2.1 “平均分”教學設計|人教課標版 篇4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2~14頁
教學目標 :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知道“平均分”的含義,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習慣。
教具、學具準備:課件,按例1內容準備實物
教學設計:
一、情境引入,激發興趣
1、小朋友,春天就要到了,你們喜歡什么活動?(春游)小精靈聰聰剛剛告訴老師,明天是個好天氣,學校決定明天春游去。一聽到這個好消息二(1)班的小朋友可高興啦,已經為明天的春游準備了許多好吃的,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出示課件)
[評析] 以參加春游活動的情境引入,觸題自然有趣,學生充滿興奮,上課伊始便以一種愉快、親切的情緒投入學習,這是一種貼近學生生活的開場白。
2、觀察畫面,你發現了什么?
生1:二(1)班的小朋友準備的食品可多啦有面包、橘子、礦泉水、還有糖果……
生2:我發現這些食品都是分一份一份的,面包有5份,礦泉水、橘子、糖果也都有5份.
生3:我還發現每份食品都是2個,2個面包一份,2瓶礦泉水一份……
3、小朋友觀察得真仔細,二(1)班小朋友在分每一種食品時,每份都同樣多。課件板書:“每份分得同樣多”
4、你們猜猜看,為什么每份要分得同樣多?(讓學生自圓其說,誘發對“平均分”的關注)
[評析] 通過對食物排列情況的觀察、研究,自主地發現分食品的秘密,為學生提供直觀的表象為“每份分得同樣多”的認識積累經驗,而后老師適時的一句問話既強化對“每份同樣多”的感受,又為“平均分”的引出做伏筆。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例1,引入平均分
老師也為小朋友準備了一些明天春游的食品(課件出示:橘子、糖果)請你們以小組為單位分配食品。要求:分每種食品要像二(1)班那樣,每份應同樣多。
①小組討論分配方案,突出怎樣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樣多。
②學生動手實踐,分一分,老師巡視參與活動
③小組推選代表到臺前展示分配方案:
糖果分成5份,每份有3顆;橘子分成5份,每份有3個
④觀察:從各小組準備的食品中,你們又發現了什么?(各種食品都是每份的數量同樣多。板書 每份分得同樣多→《平均分》
小精靈說:象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評析] 教師十分明確動手操作,對由“每份同樣多”到“平均分”概念的形成至關重要。通過讓學生反復操作分食物(操作、小組交流、過程展示)使之體驗到“分”,“每份同樣多”從而自主地形成“平均分”的概念。這種來自于生活來自于親身實踐的學習活動是解決數學概念的最有效的辦法。
2、鞏固“平均分”的含義
⑴、書第13頁的做一做
① 讀題、明確題意,指名學生說說“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把10個面包分成5份,每份的面包塊數同樣多)在平均分下注“每份同樣多
② 操作:用10個○片代替面包,動手分一分
③ 同桌互相交流,邊操作邊口頭表述:把10個面包平均分,分成5份,每份有2個面包。
⑵、小朋友說得真好,你們能像這樣,用“平均分”的意思把剛才分食品時的每一種分法過程說一說嗎?
①同桌互相說一說 ②交流匯報
生1:把15個橘子平均分分成5份,每份有3個
生2:把15顆糖果平均分分成5份,每份有3顆
3、引入例2
現在我想請小朋友做老師的小助手將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想一想可以怎樣分?
①學生動手分一分(用○代替橘子)師參與活動
②交流分的結果(生到實物投影儀上演示)
(生1:一個一個地分……生2:先兩個兩個地分剩下的再一個一個地分……生3:三個三個地分……
師歸納平均分的方法: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3個橘子
③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聆聽他人的意見,發表自己的不同想法
④討論評價:這幾種分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分的時候,可以一個一個地分,也可以幾個幾個地分,最后分完的結果必須每份同樣多。(平均分、結果)你喜歡哪種分法?為什么?(快、準確)
[評析] 不僅要求能自悟、會理解,還應該注意培養學生通過語言的表述把對“平均分”的領悟表達出來,同時在此活動中學會與同伴交流、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評價他人,使自己的數學思維不斷得到完善。這亦是一種良好學習品質的培養。
4、鞏固書第14頁做一做
①學生獨立完成,用小棒代替礦泉水動手分一分(再用虛線把分的結果表示出來)
②交流,同組說一說你是怎么分的
③如果老師又拿來3瓶礦泉水,這時應怎么分呢?如果老師又拿來的是4瓶會出現什么情況,該怎樣解決?(讓學生充分思考,體驗平均分的含義)
學生自由交流,各抒己見
[評析] 做發展學生思維的有心人。此處一問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依據對“平均分”的逐步理解,此時學生就會圍繞“平均分”提出問題解決的各種策略。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失為學生搭建展示思維個性舞臺的好辦法。
三、課堂練習
1、練習三第3題
①學生自己讀題,根據題意從學具卡片中拿出相應的梨子
②自己動手分一分,將梨子平均放進3個盤子里(注意總數、份數的滲透)
③評析,說說分的過程和結果
2、練習三第一題
①學生獨立完成,用畫一畫的方法,往每個花瓶里插花,根據題目的要求想怎么插就怎么插。(并涂上顏色)
②交流展示插花結果,并說說自己的想法(突出平均分)
③評選,誰插的花最漂亮(培養學生的欣賞美的能力和做答認真的習慣)
選出每瓶插得同樣多的,強調把12朵花平均插在3個花瓶里,每個花瓶插4朵→平均分
3、練習三第2題
①明確題目要求,學生獨立判斷、分析能力
②評析,你想對第1、第2題說句什么話?(第1題:突出是4份但沒有平均分——不公平、第2題是平均分,但只能分給2個小朋友——份數、每份沒分清)
4、聯系生活實際:列舉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識(在此,學生會引出許多有趣的話題)
[評析] 充分利用教材的編排特點進行創造性的發揮,以達到既鞏固知識又開發智力的目的。“你想說什么?”、“聯系生活實際”等活動發生于對“平均分”知識的有趣問題,探究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課堂學習活動中得到充分體現、數學源于生活,讓學生學習有生命的數學,此例不失為一種好的思路。
四、小結
組織學生小結,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要注意什么?
教學設計說明
平均分是認識除法含義的基礎,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只有充分經歷平均分物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為認識“除法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中學習新知。
1、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明確“平均分“的含義
“認識來源于實踐”在生活中學生有分物品的經歷,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實踐體驗。教學時,我由準備春游食品這一具體情境引入,通過讓學生觀察主題圖,知道每份同樣多。再動手操作,擺一擺、分一分、看一看、畫一畫等平均分物的實踐活動,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是一個親身實踐,參與知識的產生與形成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以學生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為資源,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和學生喜歡的形式讓學生積極地學、主動的學。力求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3、小組合作學習,體驗成功的喜悅
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功能,給學生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使他們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發展,對知識的認識得到不斷的拓展,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體現個性的良好時機,讓每位學生都得到發展,獲得學習的樂趣
執教:廈門市濱東小學 朱麗玲
評析:廈門市濱東小學 劉楚英
4.2.1 “平均分”教學設計|人教課標版 篇5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2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
1、經歷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的活動過程 ,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 數學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培養合作意識。
教具、學具準備:桃樹畫片、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過實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義
教師拿出4枝粉筆,分給2個同學,可能有哪幾種分法
其中一人1枝 另一人3枝
其中一人2枝 另一人也2枝
在這些分法中,前一種每人分到的不是同樣多,后一種分得每人同樣多,我們叫它為“平均分”。怎樣進行平均分呢?
教師拿出6枝粉筆分給3個同學,每人要分得同樣多,并請學生注意分的過程。
二、一步體會平均分的特點
1、 示圖片(8個桃)
如果把這8個桃子平均分成幾堆,可以怎樣分,請同學們拿出8個圖片,動手試一試,分完后,給小組同學說說你是怎樣分的。
集體交流。
(1)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談話:現在正是桃子豐收的季節,瞧,老師手里是什么?把有桃子的卡片拿出,數數看,一共有多少個桃子?如果每個小朋友分給2個,可以分給幾個小朋友呢
(板書:每個小朋友分2個,可以分給-------個小朋友)
同學們,每個小組也有一棵這樣的桃樹,小組合作,試著分分看。
小組合作分桃子,集體交流。
小結:8個桃子,我們可以把2個桃子作為一份,分給1個小朋友,一共分了這樣的4份,就是分給了4個小朋友,像這樣把每幾個作為一份來分,也是平均分。
三、組織練習,深化認識
1、“想想做做”第一題(第二頁)
2、第2頁“試一試”
教師說分小棒的要求,學生一起動手分,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3、“想想做做”第二題
先看上面一題的圖,弄清是怎樣圈的,圈一圈,并填空。再做下面一題,指名讀題目要求,一起動手圈,圈后填空,同桌學生相互訂正。
4、“想想做做”第三題
指明讀題,說說題目的要求,學生自己選擇解決的方法,把分的結果填在書上,再說說是用什么辦法分的。
四、課堂總結
提問: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講述:今天我們學習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樣分東西,才是平均分,還練習用每幾個一份的方法來分東西,下節課我們還繼續學習平均分。
4.2.1 “平均分”教學設計|人教課標版 篇6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 (二年級下冊)》第12~14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
1.通過觀察、操作活動,使學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將具體事物平均分。
2.通過學生具體操作平均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實踐能力。
3.通過教學向學生滲透樸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學重、難點】
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體操作平均分。
【教具準備】
課件、演示教具(12個盤子、15個乒乓球、1個大碗)。
【學具準備】
每個小組15個乒乓球、1個大碗、5個小碗、12枝鉛筆。
【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境,體會平均分
1.師生交談。
師:過年的時候,你們去做客了嗎? (去了)如果我們班的同學去你家做客,你準備用什么招待他們呢?(蘋果、瓜子……)
2.師:我們就去看看小明為同學們準備了什么。
出示圖1。(桌上放了10瓶水,每2瓶放在一起)
師:看!準備的是什么?這些礦泉水是怎么分的呢?為什么要這樣分?
生:我們可以說分成了5份,每份是2瓶。
出示圖2。(桌上有9個面包,每2個放在一起,有1個面包在外面)
師:再看,這是什么?這個面包應放在哪?為什么?
出示圖3。(桌上有14個橘子,每3個放在一起,有l份只有2個)
師:看看,還有什么?仔細看看,想說什么呢? (學生說)
小明真是個熱情好客的好孩子,猜一猜,小明還準備了什么招待大家?
出示圖4(桌上每6塊糖放在一起,有兩份只有 5塊糖放在一起)
你們想說什么呢?
3.教學例l。
師:老師也為大家準備了一些食品,請看圖(第 13頁例1),你們認為老師分得怎么樣? (不怎么樣)你們說說應該怎么辦? (引導學生說出:應該每份分得同樣多)
這樣的分法你們能取個好聽的名字嗎?叫什么分呢?
(學生取名:平分、公平分、平等分……)
在數學上,我們把它稱為“平均分”(板書課題)。
4.鞏固練習。
第13頁“做一做”。
二、引導探究,操作平均分
1.引導。
師:元宵節你們都吃湯圓了嗎?元宵節里吃湯圓象征的是一家人團團圓圓、幸福美滿!下面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一些“湯圓”(用乒乓球代替)。 (學生拿出學具)
2.數一數。
師:有多少個小碗?
3.說一說。
師:老師會讓你們干什么? (把大碗里的湯圓平均分成5份)
4.分一分。
師:小組同學合作把大碗里的湯圓平均分在5個小碗里。
5.小組展示不同分法。
(1)1個1個地分;
(2)2個2個地分;
(3)3個3個地分。
6.師:你們更愿意選擇哪種分法?為什么?
三、解決實際問題,應用平均分
1.師:大家表現得這么好,我很想送一些獎品給大家。這樣吧!送給每組同學一捆鉛筆。(送鉛筆)
學生提出疑問:我們怎樣得獎品呢?
要求學生想出解決的辦法。 (先數數有12枝鉛筆,再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人得幾枝?)小組合作完成。
2.練習三第2題。另兩種分法錯在哪里?
3.開放練習。
師:你們都有獎品,老師也希望有獎品,你們每個組數出3個湯圓給我吧!你們還剩幾個?(12個)
老師的問題是:這12個湯圓你準備請多少人來吃才能夠平均分呢?看看有多少種答案?
分組上臺展示不同答案。
4.生活中的平均分。
師: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會用平均分這種方法,想想:在你們的生活中,用過這種分法嗎?
四、總結
師:今天你學到了什么?最喜歡的是什么?
【教學設想】
一、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中“平均分”的教學內容與九義教材相比是加強了的內容,是在學生熟練掌握表內乘法的基礎上教學的,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學習,體現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加強了對教學過程 的探索。
主題圖是讓學生感性體會平均分,例l是讓學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讓學生探討“平均分”的方法。
二、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體會平均分。
(1)根據本班實際,改變主題圖的情境,因春節剛過,學生在新年里會到處串門做客,主人就要準備好食品招待客人,引出主題圖,主題圖分步展示,出現一定的坡度,讓學生有充分的感性認識,一定要引導學生說出“每份同樣多”。
(2)通過例l的教學引出“平均分”的概念,這里設計讓學生用自己的理解給這種分法取名字,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用語言對這種體會做出一種概括,加深他們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2.引導探究,操作平均分。
例2是讓學生體驗原始含義的平均分,體現出人們認識平均分的過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數學室的盧江主任談到過這樣一個問題;例2教學時學生很容易就直接用到了第三種方法,而沒有經歷原始的平均分法。對于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設計的,總數不給學生,大碗里裝的乒乓球(代替湯圓,以便于操作)有多少,學生一下子也看不出來,這樣容易使學生用到最原始的分配方法(1個1個地分)進行探索,經過探索后,有學生發現了總數(15),決定用以前的乘法知識直接解出答案。因為3X5=15,所以每份應該是3個乒乓球。
這樣就使學生經歷了從原始平均分到最優平均分的過程。這時教師應該肯定最好的方法。
3.解決實際問題,應用平均分。
(1)通過教師發獎品,不經意地引出實際問題。教師發給每個小組一捆鉛筆,而不是發給每一個人,這可怎么辦呢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想到用今天學到的“平均分”來解決這個問題,學生會先數出總數12枝鉛筆,再看看分給4個同學,每人得到幾枝,可以直接得出答案。
(2)開放練習。這里設計的是12個“湯圓”準備請多少人來吃能夠平均分,有多種答案,這樣的練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也可以讓學生體會到一點比例思想, “湯圓”總數不變,吃的人數多,每人吃到的就少;吃的人數少,每人吃到的就多。這樣的活動設計能對學生的心智活動起到一定的啟迪、激勵、挑戰的作用。
(3)讓學生說說生活當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分,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問題。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思路是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出發,初步感知平均分現象,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再引導學生探究,操作“平均分”,體驗從原始化平均分到最優化平均分的過程;最后,再將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使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可見數學現象。
江西省南昌市上河街小學 趙志輝
4.2.1 “平均分”教學設計|人教課標版 篇7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3~4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經歷“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的過程,進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義。
2、培養動手操作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例題
課件動態演示。
談話:有一天,猴哥哥猴弟弟一塊兒到山上去摘桃子,你們看,他們一共摘了多少桃子?
學生觀察得出:一共摘了8個桃子。
提問:你認為怎么分最公平呢?
引導學生說出:把8個桃子平均分給2個小猴。
提問:你想提出什么問題?
引導學生說出:每只小猴分得幾個桃子?
二、動手操作,解決問題
1、想一想,分一分。
用圓片代替桃子,想辦法分一分。鼓勵學生采用不同方法。分組活動,教師參加活動,適時點撥引導。
2、說一說,演一演。
學生邊說邊演示分的過程。可能會有以下這些方法:先分給每只小猴1個,再分給每只小猴1個,直到每只小猴4個;先每只小猴2個,再每只小猴2個;先每只小猴3個,再每只小猴1個……
3、引導學生比較歸納。
分的方法不一樣,得到的結果一樣,都是把8個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只小猴4個。
三、組織練習,加深認識
1、狗媽媽分骨頭。(課件)
(1)講述:小猴吃完桃子后,高高興興地下山玩了。半路上,正好遇見黑狗、白狗、花狗3只狗媽媽在商量事情。原來3只狗媽媽各獲得12根骨頭。黑狗媽媽有2個孩子,白狗媽媽有3個孩子,花狗媽媽有4個孩子。你們愿意幫3只狗媽媽把骨頭平均分個他們的孩子嗎?
(2)出示填空題。
①把12根骨頭平均分給2只小狗,每只( )根。
②把12根骨頭平均分給3只小狗,每只( )根。
③把12根骨頭平均分給4只小狗,每只( )根。
(3)解決第1個問題。
談話:我們先來解決黑狗媽媽的問題。把12根骨頭平均分給2只小狗,每只幾根?請同學們用小棒代替骨頭,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分一分。
學生動手分一分,再填一填。
(4)解決第2、3個問題。
學生獨立解決,再交流反饋。
2、出示小熊咪咪分食物的課件和第4頁“想想做做”第1題,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
四、聯系生活,運用“平均分”
談話:班里需選16個同學參加廣播操比賽。請大家利用這節課學到的知識設計一下隊形。先想一想怎么排,然后把隊形用學具擺出來或在紙上畫出來。可獨立完成,也可合作探討。
五、總結
1、這節課有什么收獲?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2、在我們生活中你遇到過平均分東西的事情嗎?說一說是怎樣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