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平均分導學設計
教學內容: 書p42~43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活動,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義,知道平均分的具體操作過程。
2.讓學生學習平均分的第一種常見情況:把一些物體每幾個一份的分。
3.使學生學習在分一分的過程中,知道動手操作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會操作、會表達,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讓學生在分一分的過程中,感知平均分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每份分得同樣多,叫作平均分。”
教學準備:課件,12根小棒,6個圓片,小磁鐵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實際操作,感知、學習平均分。
1.談話導入。
小朋友們,老師給你們帶來一個字,“分”(板書)學生讀“分”。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分東西的情況,比如:“分圓片,分座位等等”。我們數學課上也有 “分”字,里面藏著數學秘密呢,想知道嗎?就讓我們一起去研究研究吧!
2.教學例1
熊大知道要研究“分”,也來到我們的課堂,看它帶來了什么?(展示課件)
把這6個桃分成2堆,你想怎樣分?
請小朋友們用圓片代替桃,一邊分一邊說。
把你的分法說給同桌聽聽,比比誰的分法多。(教師巡視)
誰愿意上黑板展示一下?(邊說邊分)
⑴ ○ ○○○○○
⑵ ○○○○ ○○
⑶ ○○○ ○○○
這三種分法中,你們為什么都喜歡這種?
揭題: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我們把它叫作“平均分”。板書課題: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樣多。追問。
3.每份同樣多,還可以怎樣把6個桃平均分?可以分一分,說一說,師在黑板上分。
觀察一下,你發現了什么?
小結:不論分成幾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樣多,就叫平均分。
4.想想做做1
下面哪種分法是平均分?
草莓圖:是平均分,因為每份分得同樣多,都是3個。
為什么蘿卜圖不是平均分?怎樣做,它就是平均分了?
二、應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學習例2。
熊大:有8個桃,每個小朋友分2個,可以分給幾個小朋友?
讀題,你讀懂了嗎?每個小朋友分2個,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引發思考:這題可以怎么做呢?
小朋友們到書上的圖中分一分,跟你的同桌說一說。
匯報,一生上黑板操作,邊說邊圈。一生上臺演示。
小結:8個桃,每2個作為一份分給1個小朋友,一共分了4份,就是分給4個小朋友。像這樣:把一些物體每幾個一份地分,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2.教學“試一試”
12根小棒,每( )根一份,可以分成( )份?
學生分,匯報。
比較上面幾種分法,有什么發現?學生交流。
小結體會:都是12根小棒,幾個幾個地分,每份分的數越少,分得的份數越多;每份分的數越多,分得的份數就越少。
3.回顧反思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平均分”,誰來說說什么叫平均分?
回顧這節課我們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你有什么體會?
三、體驗成功,回味平均分。
談話:小朋友么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下面我們就用學到的知識,解決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好嗎?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題。(課件展示)
生獨立完成,匯報。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動手操作,可以在圖中圈一圈,也可以用小棒分一分。(課件展示)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