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與千克(精選5篇)
克與千克 篇1
教學內容: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85—87頁。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初步形成質量的概念,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質量觀念。知道1千克=1 000克。
3.使學生了解用秤稱物品的方法。在實際操作中自主選擇合適的秤稱物品。
4.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品質量的意識。
教具準備: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兩袋糖各500克,一袋鹽1千克,彈簧秤,電子秤,天平一袋蘋果1 050克等。
(學生用)六人一組:一個2分硬幣約1克、兩顆花生米1克、兩袋糖各500克、一袋鹽1千克、天平等。
教學重點: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 000克。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
教學過程:
一、體驗輕重
1.指名抱一抱老師,抱一抱同學,說說有什么感受?
2.猜一猜 師出示一包鹽,一包糖,猜猜是糖重,鹽重,還是一樣重?(生猜)有什么好辦法?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用秤稱,看包裝袋。出示包裝袋上的質量。
3.學生匯報課外調查的質量情況,師隨機板書。請小朋友觀察板書,發現了什么?
生1:都有關克與千克的。生2:還有g、kg的。
二、出示課題“克與千克”
1.師說明g和kg分別是克與千克的國際單位符號。
2.請小朋友用手掂一掂文具盒與數學書的質量,誰重?有什么方法?
生:用秤稱。師出示課件“各式各樣的秤”說說在那里見過這些秤?要判斷文具盒與數學書的輕重,選哪種秤比較合適?
3.出示天平。師簡介天平的構造及使用,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
二、動手操作,初步建立質量觀念
(一)感知1克的質量
1.設疑:你知道1克大約有多重嗎?
(生:其實我們用的一個2分硬幣就大約重1克。)
2.動手掂掂:說說自己有什么感覺?(學生動手掂量硬幣,感覺1克很輕。)
3.合作找找:在各組的商品中,有大約重1克的物品嗎?
生l:一小塊橡皮。
生2:2粒黃豆。
生3:1個扣子。
4.互相說說:你是怎么找到的?
師:同學們真棒!舉了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請同學們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稱一稱。
(二)感受“幾克”、“幾十克”等重量。
1.師:老師想稱一下物品。(把游標撥回到“0”)游標不夠用,等會兒我們用砝碼來稱。(出示雞蛋)雞蛋放在這邊,大家先猜猜看,雞蛋大約有多重?可以拿起來掂一掂。
2.生猜:10克。師:這是一個10克的砝碼,放上去,怎樣?(肯定不止10克)生再猜……(不斷調試)50克。差不多了。我們可以說一個雞蛋大約重50克。
3.其實,我們身邊很多物品都有把它的重量標出來。今天,每個小朋友都準備了一件物品,下面請大家輪流當小考官,把自己的物品讓組里的小朋友掂一掂、猜一猜,比一比看誰猜得最準確。
(三)感受1千克的重量
1.師:請同學們從學具袋中拿出一袋鹽,掂一掂、估一估一袋鹽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質量標注:500克。
師:一袋鹽重500克,那兩袋呢?
生:1000克。(板書)
師:請同學們再來掂一掂1000克重的鹽。(學生掂量)
師:如果我們再來稱一稱這兩袋鹽的重量,用天平合適嗎?
生:不行!重了。
師:今天我們還帶來了電子秤,誰知道電子秤的用法?
(學生介紹。)
師:來!放進方便袋里稱一稱,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書)
師:還是這兩袋鹽,計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稱是1千克,你發現了什么?得出:1000克=1千克
2.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重量大約是1千克?
3.練一練1,第88頁 1、2 。
三、全課總結
學了今天的新知識,你想說些什么?
四、實驗操作,填寫報告單(以小組為單位,估計組內的物品重量,再驗證,看誰估得準)物品名稱估計的輕重稱出的輕重
克與千克 篇2
教學內容:千克、克的認識。
教學要求:1、 使學生初步形成重量的概念,認識重量單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重量觀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 使學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稱量物品經常用到的秤稱。能正確估計出物品的重量。
3、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認識1000克=1千克。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天平、砝碼、臺秤、2分硬幣、花生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口算訓練
1、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題,請你看卡片進行解答。
(指名學生答題)
2、我把做過的乘法題目放在天平的左邊,把除法題目放在天平的右邊。
3、做完了口算題目你有什么想對大家說的?
4、通過剛才是實驗表明,只有天平左右兩邊放一樣重的物體托盤才會保持平衡。
二、認識重量單位——克
1、師:請你用手掂一掂,一包鹽和一個硬幣,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會往哪邊沉?
請你再用手掂一掂,一個硬幣和一團棉花,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會往哪邊沉?
問:通過掂一掂,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說的?
鹽比硬幣重得多,所以同學們很快就知道了,但是硬幣和棉花就不那么容易判斷了,因為它們之間的差別不是很大,對于很輕的物體,我們就用克來衡量。
板書:克的認識
2、實驗:拿出一個5克的砝碼放在天平的左邊,不斷往另一邊加2分的硬幣直到兩端平衡。
問:你得出了什么結論?
3、掂一掂1克有多重。
4、稱1克米、2克花生、5克綠豆,說說你是怎么稱的。
三、認識重量單位——千克
1、師:我們剛才認識了克,在實際生活中還有哪些詞是用來表示重量的呢?
完成板書:克和千克的認識
師:我們經常見到的臺稱就是以千克為單位的。
(講解臺秤的使用方法)
師:請你往臺秤上放一些有標識重量的零食,稱出1千克來,然后統計1千克到底有多少克。
學生匯報,板書:1千克=1000克
2、隨便稱1千克物品,然后去參觀別的小組。
(以上視學生的表現發給一個信封,學生不能當場打開)
3、學生根據信封中的內容購物,采取成信購物的方式,并說說自己是怎么購物的。
教學反思:
克與千克 篇3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 學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動手實踐感受過的東西。克與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觀察得到。為此,本節課重點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過程,我主要立足于讓學生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全過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個2分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具體物品。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再利用盤秤驗證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概念。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系,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自己熟悉的書包、數學書、鉛筆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并漸漸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最后還布置他們課外到超市了解各種物品的質量。把我們的數學小課堂和社會這個大課堂聯系起來,使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鞏固和升華質量概念。
在這堂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凸現了,真正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理解升華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克與千克 篇4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依據新課標提出的兩個基本理念,在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
一、用活教材,誘發學習的動機
教材呈現給我們是一個靜態的知識,它所創設的情境有些離本地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在備課時,教師要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找準“知識的最近生長區”,誘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在本節課中,我先讓學生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現,學生學會了認識商品的質量標注,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學生學數學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
傳統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稱一稱2分硬幣、數學書、1千克重的食鹽、書包等,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拓寬學生體驗的自由空間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學生學習的潛能,調動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拓寬學生的體驗空間。
在本節課中,學生稱了2分硬幣,又稱了數學書、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著又分小組稱了稱超過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分工合作,有的同學換物品,有的同學看指針,活生生的一幅“購物場面”得到了再現。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識的過程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同學們體會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體積大,有的體積小,從而拓寬了學生體驗的空間。
克與千克 篇5
小學數學克與千克教學反思(一)
“克與千克”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是個全新的概念,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沒有實物的襯托是很難進行感知的。為了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并能夠在實際中應用。我在課前讓學生自己去收集一些生活中常見物體的重量,如:一包鹽、一瓶沐浴露等。隨后請同學們匯報他們收集到的信息,并從中挑選了重約1克和重約1千克的物品。緊接著運用積累的感受去找約1克、1千克的物品;最后再出示某些物品,讓學生進行估計重量,當學生的估計相差甚遠時,另外的學生會用類化了的思想加以反駁,如:一生說1個雞蛋重約50千克,則有學生會反駁說雞蛋比1個蘋果都小,哪來50千克?事實勝于雄辯。學生充分享受了學習、交流、體驗成功的喜悅。
由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入教學,使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真實有效的誘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在引入的生活情景中,主動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在合作互動的學習過程中掌握了知識,逐步讓自己獲取克與千克的概念經驗更加清晰。運用1克和1千克掂的感覺辨析物品,成功拓展到了比1千克輕或比其重的物品,估量、驗證,培養了學生善于觀察、動手操作及小組合作等能力。
當然,在本節課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由于現在的學生在家都過著“衣來張口,飯來伸手”的生活,嚴重缺乏生活經驗。對于“大數字”的物體往往不會判斷,如:一輛貨車可以載重1500(千克)等。學生認為1500這么大的數字肯定是“克”,在課后還需要老師多舉例幫助學生。
小學數學克與千克教學反思(二)
反思一:
審視這節課的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注重學生對概念的自主建構,讓學生充分地經歷、體驗、探索中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新教材中把“千克”與“克”這兩個重量單位放在一起進行教學,是充分地利用學生對“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張白紙的情況下,將這兩個重量單位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認識和建構,來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實證明,學生只要對其中的某一個重量單位掌握了,那么另個一個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個教學環節,從1克到十幾克、幾十克、幾百克,最后到1000克,將克與千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將克與千克作為一個整體在重量體系中加以構建,這樣就可能使概念教學較為豐富與深入。
反思二: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掂一掂2分硬幣的質量,說說感受,初步感知1克是一個很輕的單位,人們是幾乎感覺不到的。之后,我讓學生找一找桌上約重1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養他們的估計能力,再揭示學生找到的物品都約重1克,為豐富克的感知,讓學生感知10克要幾個硬幣, 20、50克呢?并讓小組6、8個同學合起來掂掂,20克,50克、100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況下再讓學生估量蘋果與鹽的重量,在估量過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優化。可惜在估量確定出蘋果重量之后,忘卻了讓學生感知200克的重量。在教學1千克的時候,我請學生猜一千克米和一千克廢紙哪個重,哪個輕,由于兩者體積相差比較大,學生很好的認識了千克,知道比較物品的輕重要看質量而不是體積。最后我請學生比較了1克與1千克的不同,他們明顯感受到1克比1千克輕得多,這為他們今后在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理解克與千克之間的關系。通過各種練習強化認識克與千克。
反思三:
在教學完千克后,因為時間關系,遺憾地沒讓學生感受幾十千克有多重。另一個值得反思之處就是在回歸課本的整理知識的環節中,該思考適當的引導學生整理、回顧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