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說課稿(精選5篇)
《克和千克》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認識》是人教版版小學數學第四冊第六單元的內容。是“數與代數”中“常見的量”的重要內容。克和千克這2個量比較抽象,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物體的輕重問題,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且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具體、直觀,不能只靠觀察得到認識。要幫助學生理解和建立克和千克的直觀概念,應通過大量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獲得豐富,鮮明,深刻的感知。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克。
2、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臺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實際質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實際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
3、通過從實際生活中引出質量單位的觀念,讓學生認識到質量單位與實際生活是緊密聯系的,在實際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教學難點:是克和千克質量觀念的建立。
(四)教具準備:天平,花生,鹽等,及多媒體課件。
(五)教法學法:建構主義認為,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不應是通過教師的傳授獲得,而是學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師的引導,通過自身有意義的學習活動而主動獲得的,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創設法、啟發式教學法、直觀教學法等。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方法來獲取新知。
二、說學情
“克與千克的認識”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
一是生活經驗不多;
二是比較抽象,因此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克與千克,所以在教學設計上,特別注意強化學生的實踐活動。我將觀察、動手操作、演示、實踐運用等有機的貫穿于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通過猜一猜、稱一稱、掂一掂、估一估等實際操作,讓學生對克與千克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說教學過程
整節課,我抓住低年級學生喜歡聽故事的特點,將《龜兔賽跑》的故事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同時結合實踐活動“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努力營造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參與者與創造者”。秉著這樣的指導思想,在整個教學流程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我在教學中將設計一下四個環節:(一)動畫激趣,優化導入
上課伊始我通過播放《龜兔賽跑》兒歌舒緩學生的緊張情緒,在結合故事情景設置疑問:兔子選擇了數字比較小的物體為什么會感覺很重,導致再次輸掉比賽引出課題:《克和千克的認識》把學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望激發到制高點,再通過平時逛超市購買物品的經歷引出國際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揭示并板書課題)
(二)動手操作,準確認知
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建立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要讓他們感受并能準確的體會克和千克,需要建立在大量鮮明深刻的感知上。因此,我充分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先建立克的質量觀念,然后認識千克的質量觀念并溝通克與千克之間的聯系。
1、在建立“克”的質量觀念這一層中我主要通過以下一些活動幫助學生建立概念。
①猜一猜1粒花生的重量。
②掂一掂1粒花生的重量,初步感知1克。③稱一稱。利用天平1粒花生的重量。
④利用1粒花生的重量是1克,逐步感知5克,10克,100克,⑤設問1000粒花生是多少克?如果想買1000克花生怎么辦最快?
2、在這一層次之后,我又引導學生通過2個活動來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①拎一拎。讓學生分別用手拎兩袋500克的鹽、1000克洗衣粉的質量。同時提示到,當物體的質量達到1000克時,我們可以用一個更大的質量單位來表示,那就是1千克。這一活動讓學生通過肌肉用力的意識幫助形成較牢固的1千克的質量觀念。讓學生清楚的知道克與千克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一個較為完整的從克過渡到千克的認知過程,進而歸納得出1千克=1000克(并進行板書)②找一找。讓學生結合生活,列舉生活中大約1千克質量的物體。
以上把1克---50克---500克---1千克幾個質量,通過猜,稱,掂,估,拎,找的過程將新課教學層層深入,課堂中盡可能創造條件,多給學生親身經歷質量的過程,進而全面系統的經歷認知,體驗,掌握。很好的體現了新課標中“教師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突破了學生對質量的準確感知這一難點,更為給學生呈現了一個較為直觀的認知過程。
(三)實踐運用,鞏固拓展
一堂有效課堂中好的練習題的設計,應該是既能鞏固新知,又能突破重難點,更能培養學生能力,激發興趣。為此,我設計了一套三星級的練習,一星級為基礎練習,二星級是提高練習,三星級是實踐拓展,這一套練習,不但使得“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理念得到落實,同時在練習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了成功與快樂。
(五)回憶交流,總結評價
讓學生談談這節課的收獲,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梳理,啟發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互評,促進學生自我教育。
四、說教學反思
1.通過親切的談話讓學生重溫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喚起學生的已有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即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驗,也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2.把抽象的質量單位與具體的生活物品相聯系,把不直觀不具體的數學知識變成了看得見、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讓學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動手操作活動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適合學生學習、思維特點的。認識質量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個單位實際有多重,能夠在實際中應用。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讓學生通過掂一掂、找一找、說一說等活動,了解1千克大約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與生活中的具體物體聯系,形成表象,從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觀念。特別是“找一找”這個環節,不僅通過“對比著掂”讓學生進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時,讓學生資源共享,形成更豐富的表象,加強質量觀念。
3.在學生把質量單位與生活表象建立了對應關系之后,并運用形成的質量觀念,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知識對生活的指導意義,從而更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克和千克》說課稿 篇2
一、復習內容
《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整理和復習及第107頁12題。
本單元是學生初次接觸質量單位,為了讓學生體會質量單位的作用,教材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質量單位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并通過實際操作讓學生體會質量單位的必要性。結合主題圖,學生初步感受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應用,在通過掂一掂的活動形成直觀感受后,認識稱物品的測量工具,并繼續借助天平使學生對1克、1千克形成直觀感受。借助前面學習中積累的直觀感受和經驗,通過估量解決問題,深化本單元知識的學習。練習用不同形式的'題目將本單元知識進行了有趣的呈現。本單元的學習為后續學習噸的認識、理解和應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本節課的整理和復習,不僅是對本單元知識的鞏固,更是對后續學習的鋪墊,對解決問題能力,尤其是估測能力的提升。
二、復習目標
1.通過交流單元知識整理,對本單元的知識結構有一個較深的了解,體會質量單位的作用。
2.通過舉例、判斷、交流,進一步鞏固質量單位的表象,利用克和千克解決問題。
3.四人小組交流對質量單位的認識,并用電子稱稱量物體的質量進行驗證。
4.綜合運用質量單位的知識解決問題,發展估測能力。
三、復習重難點
重點:利用質量單位克和千克解決問題。
難點:質量單位正確表象的建立。
四、配套資源
實施資源:《克和千克復習課》名師教學課件
五、復習設計
(一)課前設計
復習任務:
1.第一單元的學習已經結束了,你都學會了什么?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思維導圖、表格等)把這個單元所學進行整理,并回答下面的問題。
(1)這個單元你學習了幾個方面的內容?
(2)你認為最重要的是什么?最困惑的是什么?
(3)你會把你最感興趣的內容講給大家聽嗎?
2.舉例說明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應用。
(二)課堂設計
1.導入
這節課我們就來整理復習第八單元。(板書課題:克和千克的整理和復習)
2.交流梳理結果
課前同學們已經將本單元的知識進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整理,下面請同學們四人一組交流課前預習任務一,交流并完善自己的整理,然后推選一位同學的作品進行展示。
展示小組作品,交流預習任務一的三個問題。
匯總:
(1)兩個質量單位:克和千克:1克→1枚2分硬幣的重量,1千克→兩袋500克鹽的重量。1千克=1000克
(2)解決問題:想:1克、1千克大約有幾個常見的物體重
估:通過掂量物體進行質量的估計
選:選擇合適的單位
師:在這個單元中,記住1克、1千克的重量可以幫助我們準確解決問題。比比看,誰記得最準
3.及時檢測
(1)請舉例說明1克的重量,同桌互相判斷誰的更準確一些。
(2)搶答:質量大約是1克的物品有哪些?
(3)舉例說明1千克的重量,同桌互相判斷誰的更準確。
(4)搶答:質量大約是1千克的物品有哪些?
(5)填寫合適的質量單位。
7粒黃豆大約重1,1包餐巾紙重5,1瓶洗衣液重5,1箱蘋果重20
(6)你能估計出身邊哪些物體的質量?尋找身邊最感興趣的三個物品,先估一估,再用電子秤量一量。學生四人小組合作測量并匯報。
4.結合梳理,完成思維導圖
根據剛才復習同學們交流了自己的知識梳理,看,(出示思維導圖),老師是用這樣的方式梳理的,這樣的梳理可以幫助我們回顧反思,更好地掌握知識。希望同學們在今后每個單元學習之后都能養成這樣梳理的好習慣。
5.隨堂小測
【知識點1】認識克
下面質量大約是1克的物體是。
①②③④
【答案】③
【解析】本題考察的是學生對1克表象的建立。1克的質量不僅是克這個質量單位走進學生內心的關鍵,更是學生估測以克為單位的物體實際重量的標準,因此應在教學時格外重視。
【知識點2】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答案】克;千克;克;克。
【解析】注意計量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用克作單位。計量比較重的質量可以用千克作單位。
【知識點3】改錯
爺爺收到了一封信,看了之后卻笑得直不起腰來,我們也來看一看,讀一讀這封信:
親愛的爺爺:您好!今天是我十歲生日,我身體特別棒,體重已達40克,每天早上能吃掉30千克的雞蛋,今天爸爸給我買了一個300千克的蛋糕,媽媽領我看了世界上最小的蜂鳥,大約只有2克重,我還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鳥是鴕鳥,大約有100克重。孫子:小明 20__年6月11日
師;同學們為什么笑了?
【答案】親愛的爺爺:您好!今天是我十歲生日,我身體特別棒,體重已達40千克,每天早上能吃掉30克的雞蛋,今天爸爸給我買了一個300克的蛋糕,媽媽領我看了世界上最小的蜂鳥,大約只有2克重,我還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鳥是鴕鳥,大約有100千克重。孫子:小明 20__年6月11日
【解析】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首先學生要對1克和1千克有正確的表象,其次要能夠想象出物體的質量與生活經驗相結合進行比較,然后確定正確答案。對于生活中不常見的物體,通過比較就很容易找到正確答案了。
六、課后作業
1.排序
990克 1千克 90克 9千克
>>>
【答案】9千克>1千克>900克>90克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于克和千克的關系的掌握,學會利用克和千克的相關知識解決問題。
2.它們各重多少?
【答案】12;6;2。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根據已有信息進行計算。題目的著手處是最后一幅圖,容易使不夠細心的學生誤以為沒有解決辦法。
《克和千克》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的內容。要求學生認識兩個常用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是學生對質量單位的初步嘗試,也是為后面“噸”的教學奠定基礎。從學生的感知規律和生活經驗出發,靈活處理教材,先認識克,再認識千克,然后理解克與千克的關系及知識應用。
圍繞這節課的內容,以新的教學理念作指導,結合課題的實驗方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學生認識克和千克,對1千克、幾千克、1克、幾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與千克的關系,能進行簡單的質量計算。
2、繼續培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鼓勵個性化的學習意識。
3、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是對千克與克的認識并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難點是對克的認識。
二、教法和學法
教法: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學生,雖然他們已養成一定的學習習慣,但因年齡小,還是好動、好玩、好奇心強,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教師在教學中以情境教學法為主,創設學生喜歡、熟悉的游戲情境、活動情境,讓學生充分去感受、發現,獲取新知,同時還采用啟發式教學、直觀教學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創造了良好基礎。
學法: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并優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采用了讓學生掂一掂、說一說、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教師:前幾天,同學們隨家長去超市購買了一些物品,還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質量,我們一起交流一下好嗎?
生答:媽媽買的牙膏是30克,火腿腸一根是45克,我的體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師:同學們說了這么多,你有什么發現嗎?
生:有的后面帶:“克”,有的后面帶“千克”。
學生有可能答出:比較輕的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用千克作單位。
2、點明課題。
師:要知道我們購買的物品的輕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答:用秤稱。
3、課件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幾種秤。
教師著重給學生介紹一下天平的組成及用法。
設計理念
教材呈現給我們是一個靜態的知識,它所創設的情境有些離本地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在本節課中,我先讓學生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現,學生學會了認識商品的質量標注,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學生學數學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體驗感悟
1、克的認識
這部分內容主要從以下六個環節來進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幣有多重。
(2)用天平稱:一枚二分硬幣重約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約有多重?說說自己的感受。
(4)舉幾個生活中大約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學習用品大約有多重,用天平稱一稱。
(6)用手掂一掂學習用品,說說自己的感受。[(轉自數學網)]
2、千克的認識
千克的認識這部分內容主要從以下八個環節來進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鹽大約有多重。
(2)看標注:一袋鹽重500克。
(3)教師問:兩袋鹽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兩袋鹽的重量。
(5)教師問:兩袋鹽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適嗎?
生答:不合適。
教師:那應該用那種秤來稱呢?
生:彈簧秤。
生:臺秤。
(6)用彈簧秤稱兩袋鹽的重量,得出:1千克。
推出:1千克=1000克板書: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說說自己的感受。
(8)稱桌子上的學習用品稱一稱,掂一掂,說說自己的感受。
設計理念
傳統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稱一稱2分硬幣、數學書、1千克重的食鹽、書包等,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鞏固新知
課件展示:
1、寫出體重。
2、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單位。
3、連一連。
4、找錯。
設計理念
本節課,學生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一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在教學中,我充分讓學生動手掂一掂、動腦估一估、動口說說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學習氣氛中體會感悟1克和1千克的實際輕重,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符合小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增強了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充分享受了學習、交流、體驗成功的喜悅
《克和千克》說課稿 篇4
本單元教育目標是: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結合自己的經驗,感知1千克和1克的質量,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稱量物體質量的方法,會選擇適當的單位表示常見物品的質量。培養估計的意識。
3.在測量、比較物品質量的過程中進行簡單地、有條理地思考,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4.對身邊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夠積極參與有趣的比較活動,并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本課教學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物經歷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過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2掌握用秤稱物品質量的方法,會選擇適當的單位表示常見物品的質量.知道1千克=1000克.
3在測量和解決身邊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質量單位與生活的密切關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準備: 以克為單位的電子秤一臺, 以千克為單位的臺秤一臺,西瓜一個(整千克的),蘋果一個,鹽兩袋,西紅柿每組1千克,糖每組1千克,硬幣1個.課前調查表
一、 認識千克和克
(一)生活了解
1、 你調查了哪些物品的質量?(指名回答)
2、 老師也調查了一些。(展示)
3、 指導:我們調查的克和千克都是質量單位。國際上用g來表示克,用kg來表示千克。
(二)認識秤
1、說一說:拿出西瓜和梨?誰輕誰重?(學生根據生活經驗)
2、到底有多重,生活中人們用什么來稱它們的質量?你們在哪見過什么樣的秤。(指名回答)
3、認識各種秤(課件展示)
(二)稱西瓜和蘋果
1、(出示以克為單位的電子秤一臺, 以千克為單位的臺秤一臺)這是什么秤?猜一猜西瓜大約有多重?蘋果有多重?
2、放在天平中稱出西瓜和蘋果質量。(重點指導怎樣看臺秤)
西瓜有多重?你們同意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蘋果有多重?你們同意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 秤食鹽(認識1千克等于1000克)
1、 拿出一包500克的食鹽,先看看上面的標示的質量,然后稱一稱。(在克單位的秤上)
2、 拿出兩包來,先算一算一共是多少?再稱一稱。(在克單位的秤上)
3、 再放到千克單位的秤上,這兩個數有什么關系?使學生了解1千克等于1000克。
三、 稱土豆(或西紅柿)
1、每人拿出一個2分硬幣,掂一-掂,告訴學生大約有一克,(或稱量)
2、拿出土豆,掂一掂(學生輪流掂)
3、估計有多重?拿一袋食鹽(硬幣)比較一下,估計有多重?(在教學時學生估計有500克時我的處理粗,應拿1袋食鹽讓學生比一比)
4、稱一稱1個土豆。體驗形成
5、教師稱出1千克土豆,猜猜有多少?數一數。(體驗1千克大概是幾個土豆?)
7、學生稱出一千克的土豆(學生小組秤)。
8、讓學生先估計一下有多少個?你是怎樣想的?
9、實際數一數?
10、放在結實的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感受1克——估計——感受土豆幾克)——體驗1千克大概是幾個土豆?——體驗千克)
四、 稱水果糖
1、 學生拿出水果糖,估計有多少克?(疑問:還有必要嗎?)
2、 稱出1千克的水果糖(學生小組秤)
3、 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4、 估計有多少塊?
5、 數一數
五、小結:
在剛才的活動中,我們有什么收獲?
六、考考大家:
練習1:認秤
練習2:選擇合適的單位(說說填的理由)
《克和千克》說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質量觀念,知道稱較輕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單位。
2、通過實踐活動,了解用天平稱比較輕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換算,會進行估算,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重量單位克。
教學難點:
正確建立1克的質量觀念。
對 策:
在學生具體的實踐活動中,親自感受1克大約有多重。
教學準備:
天平、黃豆、2分硬幣、羽毛、學生尺、橡皮筋、紙幣、鉛筆屑等物品。
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講述: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質量單位千克,誰來說一說,1千克的物品拎在手上有什么感覺?
小結并提問:同學們經常逛超市,不知你們是否注意到,物品的重量除了用千克來表示,還可以用什么單位?(板書:克)你了解到哪些商品的重量是以克為單位的?這些商品為什么不用千克為單位呢?
小結引出新課:出示例題圖,認識并板書:認識克,克也可以用符號“g”來表示。(板書:g)那么1克有多重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克。
二、動手實踐,解決問題。
1、認識天平。
出示天平并提問:誰來介紹一下天平的使用方法?(認識砝碼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2、稱出10克重的黃豆。
稱出10克黃豆并數數有多粒,指名交流,教師板書。
讓學生感受10克黃豆只有幾十粒,可見1克是很輕的。請你拿幾粒黃豆放在手里掂一掂,這就是1克的重量。小組交流,1克黃豆拿在手上有什么感受。
3、感受1克的重量。
(1)請每個同學拿出事先準備好的2分硬幣放在手上掂一掂。
問:誰來說說,2分硬幣拿在手上有什么感覺?
小結:2分的硬幣大約就是1克,拿在手上感覺很輕。
(2)掂一掂一根羽毛和一把學生尺的重量。
比較:一根羽毛和一枚2分硬幣,一把學生尺和一枚2分硬幣。
小結:一根羽毛比1克輕,一把學生尺比1克重。
4、學會用克稱物品的重量。
出示P34頁上面兩幅圖。
問:你能看出圖中的兩個水果大約各重多少克嗎?你是怎么看的?
小結:我們在用秤稱物品時,首先要看秤是以克還是千克為單位的,這樣才能準確讀出所稱物品的重量。
5、了解千克和克之間的進率。
出示一袋鹽,談話:這袋鹽的重量是500克,那么兩袋這樣的鹽是多少克呢?(板書:1000克)你是怎么算出來的?
把這兩袋鹽放到以千克為單位的臺秤上,問:這個臺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為單位的?看一看這兩袋鹽重多少千克?(板書1千克)
你發現了什么?學生交流,(板書:=)
講述:小明和小強進行爬樓梯比賽,小明手里拿了10枚2分硬幣,小強背了20袋鹽,結果小明獲勝了,你覺得公平嗎?為什么?
6、完成“試一試”。
分別先掂一掂數學書和文具盒的重量,比一比哪個重一些,再稱出它們的重量,看看和估計的結果是否一樣。
三、課堂練習,鞏固深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題。
觀察插圖,并回答問題,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為單位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題。
先猜一猜,然后實際掂一掂,在比較中加深對1克有多重的體會。
3、做“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并指名說出答案,選擇幾題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4、做“想想做做”第4題。
出示圖,學生觀察,并說說圖意。
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嗎?你是怎么想的?
回家后照樣子稱一杯水,算算杯子里的水有多少克。
四、全課總結,課后延伸。
交流學習體會。
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找找哪些物品的中重量常用千克作單位,哪些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單位,下節課交流。
板書設計:
認識克
重量 克 g
幾十粒黃豆大約重10克。
1千克=1000克